這是一份不一般的發言稿。
1954年9月舉行的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它被當眾宣讀。如今,它被中央檔案館收藏,成為珍貴的歷史檔案。
時隔67年,泛黃薄紙上的藍黑色字跡已有些模糊,但它的主題——“如何爭取婦女同工同酬,解決婦女家庭問題”及其時代意義,卻在歲月洗禮中愈發閃亮。
這份發言稿的主人是申紀蘭。她生前是第一屆至第十三屆全國人大代表,“共和國勳章”獲得者。當年的大會上,這位沒上過幾天學的農村婦女,用最樸素的語言,講述了在山西一個貧窮村莊,婦女通過勞動爭取解放和男女同工同酬的故事。
畫面在1952年春耕中徐徐展開——
平順縣西溝村十幾個婦女正在地裏熱火朝天地鋤麥。一直以來,田地並不是她們的主戰場。“好男人走到縣,好女子不出院”,圍著鍋臺、炕臺和碾臺轉的“三轉婦女”才是她們的標簽。令村裏人震驚的是,三十五畝麥地,婦女們三天就鋤完了。
為發動婦女離開家裏、走向田間,申紀蘭費了不少勁兒。男社員一聽婦女要參加主要勞動,便覺不可思議:“看透你們了,起不了多大作用。”上年紀的婦女也認為“婦女成不了大事”。體力弱、技術低,不只是旁人,連婦女們都在質疑自己的能力。
發言稿斑駁的字跡裏,至今還能看出申紀蘭向婦女們講解通過勞動爭取權益的努力——“你不勞動,穿也穿不上,男人也看不起你,咱要好好勞動分上糧食,也能吃上穿上。”
婦女發動起來了,但她們每天掙的工分和男社員的相去甚遠。申紀蘭在發言稿中提道:“這樣又影響了婦女勞動積極性”。
於是,一場比賽在女社員和男社員中展開了。同樣數量的男女社員在一個山樑上勻糞,結果不到中午,婦女們就勻完了,而有的男社員還沒有完成。這讓反對同工同酬的男社員們心服口服。
經過多次爭取,婦女們終於能幹一樣的活、記一樣的工分。申紀蘭們的努力,成為轟動全國的新聞,各地爭相學習仿傚。
無數像西溝婦女一樣的女性走出家門,在不同領域發揮自己的力量。“男女同工同酬”也正式寫入憲法,並逐漸成為社會共識。
今天,廣大婦女參與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顯著增強,巾幗風采更加美麗,半邊天作用愈發彰顯。
(責任編輯:張紫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