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沃野,麥浪滾滾,機聲隆隆,今年夏糧豐收在望,我們又將迎來一個沉甸甸的豐收季。
農為邦本,本固邦寧。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對我們這樣一個有著14億人口的大國來説,農業基礎地位任何時候都不能忽視和削弱,手中有糧、心中不慌在任何時候都是真理。”“確保國家糧食安全,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們黨帶領全國人民,克服農業基礎薄弱等困難,艱苦奮鬥,砥礪前行,依靠自己的力量實現了糧食基本自給,以不到世界9%的耕地養活了世界近20%的人口,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讓吃不飽飯的問題徹底成為歷史。新世紀以來,糧食産量實現“十七連豐”,黨的十八大以來更是連續6年站穩1.3萬億斤臺階,“米袋子”更充實,“菜籃子”更豐富,“果盤子”更多彩,我國農業綜合生産能力顯著增強,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歷史性成就。牢牢穩住農業基本盤、守好“三農”基礎,為應對各種風險和挑戰贏得了主動,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作出了重大貢獻,為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奠定了堅實基礎。
農業綜合生産能力顯著增強的背後,是黨的“三農”政策體系不斷完善。“三農”問題事關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我們黨在革命、建設、改革各個歷史時期都高度重視。革命時期,黨領導廣大農民“打土豪、分田地”;新中國成立後,土地改革讓農民真正成為土地的主人;改革開放後,以家庭聯産承包責任制為標誌的農村改革全面鋪開深化,農業快速發展動力十足。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總方針,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總抓手,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深入推進農村集體産權制度改革,不斷完善農業支援保護制度,持續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農業生産躍上新臺階,農業向高品質發展不斷邁進。
農業綜合生産能力顯著增強的背後,是農業現代化實現質的飛躍。多年來,我國農業生産從人拉牛耕升級到依靠農業機械、無人機等現代裝備,從“望天收”的低産田升級成“旱能澆、澇能排”的高標準農田,從大水大肥、粗放生産轉變成節肥節藥、綠色生産,從一家一戶“單打獨鬥”轉型成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不斷涌現、適度規模經營快速發展,農業生産方式、組織方式發生了深刻變化,農業發展不斷增添新活力。
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最廣泛最深厚的基礎在農村。當前,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的號角已經吹響,讓我們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促進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奮力譜寫新時代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新篇章。
(責任編輯:李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