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全國337個地級及以上城市空氣品質平均優良天數比率提升到87%,地表水國控斷面水質優良比例提升到83.4%……生態環境部近日發佈的全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顯示,“十三五”生態環保成績單分外亮眼。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生態文明建設是關係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生態環境是關係黨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問題,也是關係民生的重大社會問題。”
中華民族向來尊重自然、熱愛自然,中華文明孕育著豐富的生態文化。我們黨歷來高度重視生態環境保護,把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確立為基本國策,把可持續發展確立為國家戰略。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生態文明建設擺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全面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修復,開展了一系列根本性、開創性、長遠性工作,決心之大、力度之大、成效之大前所未有,推動生態環境保護髮生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中國成為全球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參與者、貢獻者和引領者。
以完善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築牢生態環境保護根基
生態環境保護離不開制度保障。黨和國家著力構建生態文明制度體系,不斷築牢生態環境保護根基。
生態環境保護戰略部署不斷加強——
上世紀80年代,我國將環境保護確定為基本國策;上世紀90年代,將可持續發展戰略確定為國家戰略。進入新世紀,我國大力推進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將節約資源確定為基本國策。
黨的十八大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五位一體”總體佈局,黨的十九大將“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作為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之一。“增強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意識”寫入黨章,貫徹新發展理念、生態文明建設等要求寫入憲法,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成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三大攻堅戰之一,生態文明建設在治國理政中的地位日益凸顯。
今日中國,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深入人心,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已經成為全黨全社會的共識與行動。
生態環境保護法律體系建設持續完善——
今年3月1日,長江保護法開始實施,這是我國首部有關流域保護的專門法律。黃河保護立法也已經納入全國人大常委會今年立法計劃。
我國生態環境保護法律法規日益完善。1978年,“國家保護環境和自然資源,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寫入憲法;1979年9月,我國第一部環境法律《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試行)》頒布;1989年,第七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一次會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我國環境保護工作逐步走上法治化軌道。進入新時代,我國制修訂環境保護法、環境保護稅法以及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法等法律,立法力度之大、執法尺度之嚴、成效之顯著前所未有。
體制機制改革為保護綠水青山夯實基礎——
我國完善環境監管體制機制的步伐一直沒有停歇。1974年設立國務院環境保護領導小組及其辦公室;1988年建立國家環保局;1998年國家環保局升格為國家環保總局;2008年組建環境保護部;2018年組建生態環境部,統一行使生態環境保護職責。“這充分反映了黨和國家對環境保護重視程度不斷提升。”原國家環保局局長曲格平感慨道。
黨的十八大以來,通過全面深化改革,生態文明建設目標評價考核等制度出臺實施,省以下環保機構監測監察執法垂直管理、生態環境保護綜合行政執法等管理制度加快推進。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制度建立後,動真碰硬,有效推動生態環境保護責任落實。
以優質生態産品滿足人民優美生態環境需要
“兩微克藍!”最近,北京一些監測點位PM2.5濃度降至2微克/立方米,人們在藍天白雲下享受夏日的怡人美景。隨著污染治理深入推進,各地的藍天一年比一年多起來。
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黨和國家堅持生態惠民、生態利民、生態為民,重點解決事關群眾健康的突出環境問題,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
污染治理攻堅持續推進。
“從興坪到九馬畫山,山清水秀,如同在畫中游。”在廣西桂林漓江沿岸徒步旅遊的河北遊客王怡然説。如畫山水背後,是當地對漓江持之以恒的治理。
上世紀90年代,從“三河三湖”到“兩控區”,從城市環境到近海環境,我國突出重點、強化治理措施,污染防治取得成效。黨的十八大以來,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相繼實施,藍天、碧水、凈土三大保衛戰全面打響。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大規模開展PM2.5治理的發展中大國。
生態環境品質穩步提升。
“好山好水又回來了!”在浙江省杭州市富陽區龍鱗壩,不少居民帶著孩子戲水遊玩。
經過不懈努力,我國生態環境品質穩步提升。“十三五”時期,我國經濟發展邁上新臺階,生態文明建設也邁上新臺階,生態環境品質持續提升、穩中向好,成為生態環境品質改善成效最大的5年。
生態産品供給不斷增加。
“今年賣黃羊收入15萬塊錢以上沒問題!”四川省巴中市南江縣大河鎮養殖大戶何江信心滿滿。隨著當地生態環境持續改善,人們的“環境幸福指數”不斷上揚,好山好水孕育的綠色産品在市場上走俏。
“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清潔的水和空氣,安全放心的食品,優美的生活環境,風景宜人的景區……優質生態産品、良好生態環境,成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體現。
強化生態建設,提升生態系統品質和穩定性
在青海三江源國家公園,水源涵養量年均增幅達6%以上,“中華水塔”水草豐美;在雲南西雙版納,中科院熱帶植物園裏,螢火蟲在夜空中宛若星河……我國著力守住自然生態安全邊界,提升生態系統品質和穩定性,神州大地越來越美麗。
——自然保護地從無到有,從單一到多元,陸域自然保護地總面積約佔陸地國土面積的18%。
懸泉飛瀑,滿山青翠,廣東鼎湖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綠意盎然。1956年鼎湖山自然保護區設立,我國自然保護地建設的歷史也自此開啟。2015年以來,我國加快構建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建立東北虎豹、大熊貓等10處國家公園體制試點。目前,全國已建立各級各類自然保護地1.18萬處,佔陸地國土面積的比例超過世界平均水準。
在自然保護地庇護下,珍稀瀕危物種野外種群逐步恢復。大熊貓野生種群增至1864隻,亞洲象野外種群增至300余頭。曾在我國野外消失的野馬、麋鹿等,重新建立起可持續的野外種群。
——樹更多,山更青,地更綠,森林面積和蓄積量多年保持“雙增長”。
“黃沙遮天日,飛鳥無棲樹”的荒漠沙地,變成了生機勃發的莽莽林海!在河北塞罕壩林場,幾代塞罕壩人半個多世紀以來矢志不渝,營造人工防護林115萬畝,創造了人間奇跡,成為我國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生動範例。
塞罕壩的變遷,是神州大地美麗嬗變的一個生動寫照。新中國成立之初,森林覆蓋率僅有8.6%。我國實施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退耕還林還草等一系列重點林業生態工程,陸續開展全民義務植樹等活動,全國森林覆蓋率達到23.04%,人工林面積居全球第一。
2020年9月,習近平主席在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峰會上發表重要講話時指出:“我們要同心協力,抓緊行動,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共建萬物和諧的美麗家園。”今年10月,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將在雲南昆明舉行,中方將同各方分享生物多樣性治理和生態文明建設經驗。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保持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定力,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重要理念,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我們將一步步實現建成美麗中國的目標,為共建繁榮、清潔、美麗的世界作出更大貢獻。
(責任編輯:李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