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有許多同齡人,一點不孤獨。”雖然已經91歲高齡,但田澤民依然精神矍鑠。他還加入了老年合唱團,正為建黨100週年歌咏比賽進行排練。
在甘肅省第一家“公建民營”養老項目——蘭州安寧孝慈苑,老人們笑容滿滿。
2018年,田澤民臥病在床,老伴兒身體也大不如前。為獲得專業護理照料,田澤民老兩口一起入住孝慈苑。
通過專業評估,護理部為田澤民專門制定了康復護理計劃。日復一日的肢體康復訓練、專業護理和合理飲食,讓老人的身體素質提高了不少。
在孝慈苑,70歲的柴德滿也感覺很溫暖。“這就是我的家,護理員待我們很親切。”柴德滿來自農村,沒有固定收入,只有侄女、侄子兩個親人。入住蘭州安寧孝慈苑後,他又找到了新的“家人”。
在孝慈苑,像柴德滿這樣由政府兜底集中供養的特困老人共有16人。他們在這裡生活和康養,不需要自己出一分錢。
2016年,蘭州市安寧區政府投資建設的孝慈苑成立,擁有養老床位400多張,同時承擔安寧區社會福利中心相關職能,提供機構、社區、居家、醫療康復一體化的養老服務。這個項目被民政部授予“全國公辦養老機構改革試點單位”。
數據顯示,“十三五”期間,蘭州市新增優質公辦養老機構床位1100張。當地積極推進公辦養老機構“公建民營”,全市有4家公辦養老機構由社會力量承接運營;全市養老機構從“十二五”末的16家增加到32家,對有入住意願的特困人員進行集中供養,實現了應收盡收。
張掖
轉型發展邁出新步伐
“咩咩咩……”天還沒亮,蘭永花就一頭扎進了棚圈,新引進的一群小羊羔正張大了小嘴嗷嗷待哺。
這裡是張掖市肅南裕固族自治縣樺樹臺子養殖區。去年1月,蘭永花在此蓋起600平方米的棚圈,發展舍飼養殖。“從市場購買羔羊餵養,一隻利潤300元左右。”
蘭永花是祁連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核心區149戶牧民中第一戶簽字搬離的人。“政府給我們搞過電焊、餐飲等技能培訓,我還是習慣幹養殖的老本行。”蘭永花説。
張掖市把整改整治祁連山生態環境問題作為重大政治任務和“天字一號工程”。目前,張掖段整改整治任務全面完成,並全部通過省級復核驗收。
與此同時,當地持續抓好全域生態環境保護建設。組織實施祁連山生態保護與建設規劃、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城市黑臭水體治理等重大生態項目,累計完成投資60多億元。3年完成營造林163.87萬畝,修復“三化”草地170萬畝,帶動全市近3年每年造林面積均達到50萬畝以上。
“近年來,我們堅決扛起生態環境保護建設政治責任,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做到‘凡不符合國家生態環保政策法規的決策一個不能定、項目一個不能上、事情一件不能辦、活動一項不能搞’。”張掖市委書記楊維俊表示,堅決築牢守好國家西部生態安全屏障,推動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的轉型發展邁出新步伐。
天水
城市更新讓生活更美好
“可算是要拆了!”聽説自家居住的片區要改造,天水市秦州區棗園村陳家莊片區居民王鎖軍心中石頭終於落地。這些年,生活的環境臟亂差,一到冬天還要自己燒爐子,他最大的願望就是能搬到寬敞明亮的樓房裏去。
陳家莊片區是典型的城中村,違章建築多、人居環境差、安全隱患突出……今年初,天水市啟動了陳家莊片區城市更新改造工作,計劃在原址規劃建設基礎設施完善、服務功能齊全的安置小區。
“住戶在家的時間就是我們工作的時間,一趟解決不了就多跑幾趟。”天水市城市更新服務中心安置科負責人龔雷雷介紹,此次安置房共配備了14個戶型,從87.24平方米的兩室兩廳到138.84平方米四室兩廳不等,可供不同需求的居民挑選,同時,水、電、暖、燃氣、通信等設施配套也一應俱全。“現在呀,就只等著‘上樓’了。”王鎖軍滿是希冀地説。
2020年4月,天水著眼于制度創新、理念創新和方法創新,開展城市更新專項行動,通過公開招標、融資、房屋徵收、安置房建設和回購安置、土地開發出讓、返還投資等方式,完善城市更新流程步驟,規範工作環節和運作渠道,摸索出了一套緊貼天水實際、行之有效的城市更新發展模式,讓許多人“無房變有房、小房變大房、舊房危房變新房”。
“城市更新將讓城市功能升級,城市發展方式迭代。”天水市副市長張棟樑説,同時,城鄉一體化發展、人口在城鄉之間的格局將更加合理,對經濟高品質發展和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形成重要支撐。
定西
引來洮河水 生活更甘甜
進門最顯眼的位置壘起一座水池,擰開水龍頭,清澈的自來水流了出來,“一天24小時都有。”趙俊海激動地説。
地處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的定西市,自古“苦瘠甲天下”,水資源匱乏,是全國乾旱最嚴重的地區之一。
水資源瓶頸嚴重制約定西經濟社會發展。20世紀50年代,甘肅省委決定引洮河水上隴東董志垣,卻因種種限制,工程被迫停止。
隨著經濟、技術條件日益成熟,引洮工程再次啟動。2006年底,九甸峽水利樞紐正式開工建設,甘肅歷史上最大的跨流域調水拉開帷幕。
挖渠、埋管、引水入戶……期盼了半個世紀的引洮工程修到家門口,山區群眾紛紛投工投勞,主動加入工程建設隊伍。2014年底,引洮供水一期工程建成通水,隴中大地實現了從“水比油貴”到“源頭活水”的跨越。截至目前,定西市受益區縣農村自來水普及率達到91%以上,集中供水率超過93%,近19萬畝農田終於“解渴”。
“攢勁,甜!”通水那天,趙俊海對著水龍頭猛灌幾口。過去因缺水不敢養牲口,如今他和老伴不光經營著40畝梯田,還搞起家庭養殖,“7頭牛、10隻羊,每年至少增收3萬元。”趙俊海信心滿滿。
有了水資源,致富路更寬。初夏時節,站在溝壑縱橫的黃土樑上,映入眼簾的是滿坡綠田,冒芽的玉米、抽穗的小麥長勢喜人。“自從引來洮河水,山區還建起食用菌基地,群眾農閒進棚務工,腰包越來越鼓。”定西市引洮工程建設管理局副局長王繼宗説。
蘭州新區
打造一流的政務服務環境
“一次都不跑,實在太方便了!”近日,蘭州新區推出“一次都不跑”政務服務事項改革,讓劉東東嘗到了甜頭。
劉東東是蘭州新區一家水務公司的職員。5月11日上午,他通過蘭州新區政務服務網,辦理了工程建設項目環境影響登記表承諾備案,在申報事項時選擇了“郵寄要件到窗口”。5月12日,生態環境局駐政務大廳工作人員收到其提交的資料後,快速進行審批,並通過綜合速遞平臺,將辦理結果郵寄給了劉東東。
為打造一流的政務服務環境,蘭州新區搭建“網際網路+政務服務+郵政速遞”綜合速遞平臺,切實解決政務服務中群眾辦事“驗”材料、“取”結果的“堵點”和“痛點”,實現了企業和群眾辦事“一次都不跑”。
“目前,620項政務服務事項被列入‘一次都不跑’政務服務事項改革。”蘭州新區經發局副局長、政務服務中心負責人侯成武説。
從建設初期專注于規劃編制、基礎設施建設、城市功能配套,到2017年以後系統謀劃推進改革,蘭州新區在率先落實國家和省級重大改革任務基礎上,以“管理效率最高、運營成本最低、服務水準最優”為目標,全方位推進系統改革。
如今,蘭州新區企業投資項目審批和開辦時間大幅減少,前期費用下降70%,生産經營成本降幅20%。
“去年,我們克服疫情等重大影響,一季度地區生産總值增長12.3%。今年,同比增長20.2%。”蘭州市委常委、蘭州新區黨工委書記楊建忠表示,我們將搶抓國家重大政策疊加機遇,苦幹實幹,確保地區生産總值年均增長18%以上,爭當改革發展排頭兵。
東鄉
扶貧車間拓寬致富路
在臨夏回族自治州東鄉族自治縣大樹鄉南陽洼村,東鄉族婦女馬林紅的生活,因為扶貧車間的建設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我沒讀什麼書,在外打工沒攢下什麼錢,還見不到孩子,我們就回來了。”馬林紅説。
東鄉族自治縣曾是“三區三州”深度貧困地區,地處黃土高原和青藏高原過渡帶,山大溝深,十年九旱。脫貧攻堅戰打響之後,短短幾年時間,貧窮落後的東鄉縣發生了巨變。
鄉村要發展、産業是關鍵。2019年8月,為解決脫貧致富産業帶動問題、解決農村貧困婦女就業增收問題,幫扶企業遼寧方大集團和當地一家公司合資,在大樹鄉南陽洼村辦起扶貧車間。全自動繡花機、縫紉機、熨燙機一應俱全。車間建好後,馬林紅毫不猶豫地第一個報了名。由於踏實肯幹,馬林紅被選為車間主管。
“我幾個月的工資在6000元左右。”馬林紅又開始學電腦,變得更積極、自信。
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按照東西部扶貧協作和中央定點幫扶要求,廈門市和湖裏區兩級累計投入東鄉幫扶資金4.74億元、實施幫扶項目193個。自2013年以來,中石化集團累計投入幫扶資金4.46億元、實施幫扶項目157個。方大集團、碧桂園集團等一批民營企業積極開展社會化幫扶。方大集團累計投入資金5.5億元,實施産業幫扶項目27個,遍佈全縣18個鄉鎮60多個村,盤活運作扶貧車間31個,創造了9700多個就業崗位,實現了7500多人就業。
如今,發展産業奔小康,實現鄉村振興的念頭在東鄉族群眾心中生根發芽。
(責任編輯:張紫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