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央檔案館,保存著一份有特殊意義的政府工作報告。翻開這份報告,仿佛還能聽到雷鳴般的掌聲,穿越半個多世紀,在人民大會堂迴響。
1964年12月21日至22日,周恩來連續兩天在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作政府工作報告。
“當時我們已經走出困難時期了,你看報告中的描述多麼生動。”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研究員潘敬國指著報告文本,其中寫道——“市場商品供應比較充裕,到處呈現一片繁榮景象。”
那一年,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國防外交取得新突破……綜合國力逐步增強,人民的信心更足了。
“從中央到地方,從黨和國家領導人到普通老百姓,都有一個共同的願望,希望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由恢復、調整時期轉向全面性的振興和發展。”潘敬國説。
根據黨中央的提議,周恩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我們今後發展國民經濟的主要任務,“就是要在不太長的歷史時期內,把我國建設成為一個具有現代農業、現代工業、現代國防和現代科學技術的社會主義強國,趕上和超過世界先進水準”。
這是中國共産黨第一次正式和完整地提出四個現代化的任務。
“縱觀‘一五’計劃和過渡時期,黨中央雖然也提出過現代化的概念,但針對的是工業化的戰略目標。”潘敬國説,從工業化向四個現代化的轉變,體現了中國共産黨對走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探索。
然而,這一激勵全國各族人民共同為之奮鬥的宏偉目標,卻因特殊年代阻礙了進程。
再次提出四個現代化的宏偉目標,是10年後的1975年1月。那時,已重病在身的周恩來在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作了政府工作報告。
5000字的報告,周恩來已經沒有氣力讀完,只念了頭尾兩段。但是,當讀到中國經濟發展戰略目標時,周恩來站了起來,用沉穩有力的聲音重申:“在本世紀內,全面實現農業、工業、國防和科學技術的現代化,使中國國民經濟走在世界的前列”。
世紀夢想,接續奮鬥。
“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向著四個現代化目標大踏步前進。”潘敬國説。
今天,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已經開啟,我們黨帶領人民向著更加輝煌的未來進發。
(責任編輯:李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