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位於深圳蛇口的招商局歷史博物館,一幅略顯老舊的《香港明細全圖》引人注目。
20世紀70年代末,國內外形勢發生重大變化。1978年底召開的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把全黨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
風起南海,潮涌珠江。
作為中國第一家近代民族工商企業,招商局歷經百年風雲,新中國成立後長期以香港為業務中心。
為進一步辦好招商局,1978年6月,時任交通部外事局負責人袁庚赴香港,進行廣泛調查研究,起草了《關於充分利用香港招商局問題的請示》。隨後,袁庚被任命為招商局常務副董事長。
據招商局歷史博物館工作人員陳丹丹介紹,招商局集團當時總資産僅剩1.3億港元,非變革不能生存。袁庚等人提出,利用香港的資金、技術等有利條件,與內地土地、勞動力等優勢結合起來,在廣東寶安縣建立工業區,對實現我國交通航運現代化和促進寶安的工業建設,以及對廣東省的建設都將起積極的作用。
工業區選址何處?1979年1月31日,時任交通部副部長彭德清與袁庚一道,帶著這張涉及選址位置的《香港明細全圖》向時任中共中央副主席、國務院副總理李先念和國務院副總理谷牧彙報。
李先念用鉛筆在地圖南頭半島上畫了兩條杠,建議招商局集團自籌資金在這裡開發中國第一個對外開放的工業區——蛇口工業區,最終得到中央批准。
這張地圖南頭半島上的鉛筆印記,至今清晰可見。但幾十平方公里的面積,袁庚測算開發支出超出招商局集團的承受能力,只接受了半島尖上一塊名為蛇口的地方。
袁庚後來回憶,在一片荒灘上開發一平方公里,總投資就得1億元,雖然表面上看來氣派不大,但是比較穩妥,可以避免投資太多、週期太長、規模過大的風險。
改革開放的“開山炮”轟鳴炸響。
第一個打破平均主義“大鍋飯”的工資制度,第一家由企業集團創辦的銀行,第一家股份制保險企業……在袁庚等人的推動下,蛇口開啟了一系列重大改革。
“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1981年底,這個巨型標語牌矗立在蛇口工業區最顯眼的地方,很快傳遍神州大地。
從蛇口工業區的探索起步,深圳經濟特區得以建立。40多年來,從一座落後的邊陲小鎮發展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化大都市,深圳的地區生産總值從1980年的2.7億元增至2020年的2.77萬億元,經濟總量位居亞洲城市第五位。
在盤點了全球超過4000個經濟特區之後,英國《經濟學人》用“若干成功典範中最突出的一個”來形容深圳。
(責任編輯:張紫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