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西郊,中央檔案館內,一封名為《國家計委關於三峽工程正式開工的通知》的文件靜臥在文物櫃中。紙上“三峽工程于1994年12月中旬正式開工建設”的短短數字,讓人不由得回想起長江安瀾的百年逐夢之旅。
“改良此上游一段,當以水閘堰其水,使舟得溯流以行,而又可資其水力。”孫中山先生曾在建國方略之二《實業計劃》中,首次提出在湖北宜昌一帶修建三峽工程的設想。
彼時的長江流域,洪患肆虐成災。在號稱“九曲回腸”的荊江河道,泥沙不斷沉積,形成“人在地上走,船在天上行”的奇幻險象。水高一尺,堤高一丈,這裡時刻上演著水與陸、生與死的攻防。
上世紀三四十年代,國內外專家多次開展三峽建壩考察,但放眼當時的中國,戰火不熄、國似散沙,這些論證未能激起更大漣漪。
1956年,毛澤東來到長江,作詩展望三峽遠景:“更立西江石壁,截斷巫山雲雨,高峽出平湖。神女應無恙,當驚世界殊。”
面對大自然的偉力,水利人慎之又慎。察岩樣,勘地形,測水文……三峽地質勘探歷時40餘年,在2個壩區、15個壩段、13條壩軸線中反覆查勘論證。
“水是最嚴格的考官,它無孔不入。面對三峽工程,一定要持最嚴謹的科學態度。”時任三峽工程論證領導小組副組長潘家錚説。
一次次大論證,使得三峽工程的輪廓越辯越清晰。
1992年4月3日下午,人民大會堂內,七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正表決《關於興建長江三峽工程的決議》。醞釀了七十余載的三峽之夢能否破繭而出?
16時許,位於武漢的長江水利委員會內,寂然無聲。“叮……”電話沒來得及響出第二聲,立即被接起——
“通過了!”
剎那間,歡呼聲四起,大樓飄下一條長長的標語——三峽工程功在當代,蔭及子孫,造福人類!
1994年12月9日,國家計劃委員會正式下達《國家計委關於三峽工程正式開工的通知》。全文僅70余字,卻為三峽工程建設翻開新篇章——
1994年12月14日,三峽工程正式開工;
1997年,大江截流成功;
2003年,三峽工程如期實現蓄水135米、船閘試通航、首批機組發電的三大目標;
2012年,三峽工程地下電站全部投産發電;
……
2020年,三峽工程完成整體竣工驗收全部程式。
“防洪、發電、航運、水資源利用等綜合效益全面發揮。”驗收結論如是寫道。
從描繪藍圖到完成整體竣工驗收全部程式,歷經百年,由2700多萬立方米混凝土澆築而成的三峽工程主體建築物,以橫鎖大江的雄姿展示著“當驚世界殊”的盛世豪情。
巨川安瀾,為長江流域發展帶來新機遇。滾滾長江,不盡東流。洪行其道,惠澤人民。
(責任編輯:李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