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全國兩會,“新質生産力”成為了無可爭議的“C位”熱詞。
政府工作報告在部署2024年工作任務時要求,“大力推進現代化産業體系建設,加快發展新質生産力”。這是“新質生産力”首次被列入政府工作報告,且位列2024年政府工作十大任務之首。
代表、委員們的討論,更是熱火朝天。
澎湃新聞借助AI(人工智慧)工具,梳理新華網、人民網、中國人大網、中國政協網、澎湃新聞網等權威媒體在兩會期間發佈的4908篇相關報道發現,代表委員們在談論新質生産力時,聊的頻次最高的十個詞分別是:創新、高品質、技術、新興産業、人才、升級、人工智慧、傳統産業、新能源、顛覆性。
其中,頻次最高的詞是“創新”,出現了5496次。排名第二的“高品質”,出現了2019次。排名第三的“技術”,出現了1894次。
為什麼這10個詞會成為“新質生産力”在全國兩會上最熱門的“伴生詞”?它們對我們理解新質生産力,以及發展新質生産力,又意味著什麼?
【創新、高品質、技術、顛覆性】新質生産力的內涵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工程院院士、“星光中國芯工程”總指揮鄧中翰:新質生産力要在原創性、顛覆性的底層技術創新上尋找答案。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通用技術(集團)控股有限責任公司黨組書記、董事長于旭波:以科技創新為核心驅動力的新質生産力是經濟發展的新起點、新動能,是企業在新時代實現高品質發展的關鍵。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工程院院士武強:新質生産力所創造的顛覆性、原創性的技術能夠成為解決問題的一把“利劍”。
新質生産力的內涵是什麼?今年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時指出,新質生産力是創新起主導作用,擺脫傳統經濟增長方式、生産力發展路徑,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品質特徵,符合新發展理念的先進生産力質態。
“創新”是代表、委員們在討論新質生産力時,聊到的最多的一個詞。創新也是新質生産力的核心特點。可以説,無創新,不新質生産力。回顧歷史,“機械化、電氣化、資訊化”三次革命性、顛覆性的創新,均“從根本上改變了人類歷史的發展軌跡”。如今,站到新一輪科技革命的風口起點,中國需要抓住機遇。
怎麼做?
2023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以科技創新推動産業創新,特別是以顛覆性技術和前沿技術催生新産業、新模式、新動能,發展新質生産力。
那麼,哪些屬於顛覆性技術和前沿技術呢?有學者提出,顛覆性技術和前沿技術是指有可能改變現有産業格局,創造新産業、新模式、新動能的技術,這些技術可能包括人工智慧、量子計算、生物技術等,而這些技術的發展和應用,將大大推動新質生産力的形成,帶動經濟的持續發展。
【新興産業、新能源、人工智慧】發展新質生産力的抓手
全國人大代表、江蘇省委書記信長星表示,江蘇要在發展新質生産力上走在前列,重在形成一批戰略性新興産業和未來産業集群,成為新質生産力集聚發展的高地。
全國人大代表鐘寶申、隆基綠能董事長表示,國家現在在構建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能源體系,這個過程就是新質生産力發展的過程。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工程院院士、鵬城實驗室主任高文表示,人工智慧在新質生産力形成過程中扮演重要角色。
發展新質生産力離不開培育戰略性新興産業和未來産業。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時指出,要及時將科技創新成果應用到具體産業和産業鏈上,改造提升傳統産業,培育壯大新興産業,佈局建設未來産業,完善現代化産業體系。
政府工作報告在部署“大力推進現代化産業體系建設,加快發展新質生産力”這一頭等任務時,也提出積極培育新興産業和未來産業。其中還提到,鞏固擴大智慧網聯新能源汽車等産業領先優勢。深化大數據、人工智慧等研發應用,開展“人工智慧+”行動。
作為我國新興産業中的優勢産業,新能源産業在去年又有新突破。2023年,新能源領域的電動載人汽車、鋰離子蓄電池和太陽能電池等“新三樣”産品出口規模首次突破萬億大關,增長29.9%。
人工智慧有可能成為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的重要驅動力量。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到,要大力推進新型工業化,發展數字經濟,加快推動人工智慧發展。打造生物製造、商業航太、低空經濟等若干戰略性新興産業,開闢量子、生命科學等未來産業新賽道,廣泛應用數智技術、綠色技術,加快傳統産業轉型升級。
算力是發展人工智慧的重要基礎設施。2023年,我國算力總規模達到每秒1.97萬億次浮點運算,位居全球第二。今年1月,中國第三代自主超導量子電腦“本源悟空”上線運作,在國內首次真正落地了量子晶片的批量自動化測試,量子電腦的整機運作效率提升了數十倍。
【人才】發展新質生産力的“關鍵變數”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科學院院士、南開大學副校長陳軍建議,要推動創新鏈、産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加快形成與新質生産力發展需求相適應的人才結構,積極引進與本土培養相結合,促進人口紅利向人才紅利轉變。要積極拓寬科技創新與社會需求的對接渠道,讓創新人才的“關鍵變數”轉化為加快形成新質生産力的“最大增量”。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研究員張雲泉表示,培養既具有科技創新能力又能熟練應用AI新技術的人才,尤為重要。
無論是技術創新,還是培育發展新興産業、未來産業,都需要大量的人才。發展新質生産力既需要牽引源頭創新的基礎學科、交叉學科和新興學科的拔尖人才,也需要推進新型工業化道路的工程技術人才和大國工匠、能工巧匠,既需要科學家,還需要一流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以及大批青年科技人才隊伍。
我國正處於人口紅利加速向人才紅利高品質發展的關鍵時期。2023年,我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60.2%,比上年提高0.6個百分點。各種形式的高等教育在學總規模4763.19萬人,比上年增加108.11萬人,增長2.32%。
打通束縛新質生産力發展的堵點卡點,需要深化科技體制、教育體制、人才體制等改革。産業與教育的融合有望成為進一步暢通教育、科技、人才良性迴圈的有效方式。例如,復旦大學對標服務上海三大先導産業的發展,在積體電路、生物醫藥、人工智慧領域先後獲批三個國家産教融合創新平臺。
教育部部長懷進鵬在全國兩會民生主題記者會上表示,要加大對高校青年科技人才的支援,允許試錯、寬容失敗,讓青年人才敢坐“冷板凳”,敢闖“無人區”,産生重要的原創性、顛覆性成果。
【升級、傳統産業】發展新質生産力要避免誤區
全國人大代表、廣東省委副書記、廣東省省長王偉中表示,廣東的家電、家居、紡織、服裝、食品飲料等傳統産業貢獻了製造業三分之一的營收和三成的利潤,厚實的家底和優勢不能丟。我們將積極促進産業的高端化、智慧化、綠色化,今年再推動超過9000家工業企業開展技改,9200家規上工業企業數字化轉型。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所長黃群慧表示,當前,如何用高科技或以新質生産力的要素去賦能傳統産業深度轉型升級至關重要。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黨委書記、副所長曲永義表示,對傳統産業而言,通過數據等新生産要素的注入和原有生産要素的創新性配置,可以有效促進産業深度轉型升級。
對於發展新質生産力,各地躍躍欲試,幹勁十足,但也要避免掉進誤區。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江蘇代表團審議時強調,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産力。他強調,發展新質生産力不是忽視、放棄傳統産業,要防止一哄而上、泡沫化,也不要搞一種模式。各地要堅持從實際出發,先立後破、因地制宜、分類指導,根據本地的資源稟賦、産業基礎、科研條件等,有選擇地推動新産業、新模式、新動能發展,用新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産業。
首先,要科學把握新質生産力與傳統産業的關係。一方面,發展新質生産力不是忽視、放棄傳統産業,不能盲目地“把手裏吃飯的傢夥先扔了”,也不能“什麼熱門就投什麼”。另一方面,要及時利用科技創新成果去改造提升傳統産業,積極促進産業高端化、智慧化、綠色化。
其次,發展新質生産力要因地制宜,要防止一哄而上、泡沫化。由於各地資源稟賦、産業基礎、科研條件千差萬別,因此發展新質生産力的過程中不能一刀切、齊步走。比如,科研基礎雄厚、創新能力強的地區,可以聚焦人工智慧、大數據、雲計算、生物技術等前沿領域,而以傳統産業為主導的地區,可以更加注重改造提升傳統産業。同時,加強區域合作,實現資源共用、優勢互補,共同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産業集群。
(責任編輯:朱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