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財經3月11日訊(記者 張紫祎)全國人大代表、寧蒗恒泰農業投資開發有限公司董事長魯權是土生土長的雲南麗江寧蒗人,一直關注著當地的發展情況。今年,他帶來了“關於提高土地利用率,因地制宜發展高原特色農産業的建議”。
據了解,寧蒗縣是國家160個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之一,位於滇西北橫斷山脈中部麗江市東北部川滇交界處,轄區國土面積6025平方公里。
魯權説,脫貧攻堅時期,寧蒗縣按照國家對“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地區貧困戶應搬盡搬、真搬實搬的要求,把居住在“六類地區”的1.04萬戶4.2萬人搬出大山,住進新居。
“這是好事,但也帶來了耕地撂荒和耕作效率低的問題。”魯權分析,主要有兩個方面的原因。
一是農業耕作效益低。寧蒗縣農民居住地大多屬於海拔2700米以上的高寒山區,氣候條件惡劣,土地零散分佈,無法機械化耕作,農作物主要以馬鈴薯、蕎麥為主,産量少收益低;同時承包耕地受路途遙遠,坡度大等因素制約,耕作成本大大增加,客觀上影響了老百姓種地的積極性;另外,近年來務工工資不斷提高,務工比種糧收益高,進一步削弱老百姓種地的積極性。
二是基礎設施不完善。寧蒗縣山區面積大,佔轄區總面積的98.4%,境內山高坡陡谷深,産業道路、農田水利等農業基礎設施不完善,抵抗自然災害能力弱,無法滿足高品質的農業生産需求;農産業投入成本高、風險大,收入沒有得到保障。
為合理利用好耕地及撂荒地,提高耕地利用效率,持續穩定增加群眾收入。他提出兩個建議:
一、建議自然資源部對種植糧食作物低效且自然條件惡劣地區的耕地,給予明確土地政策支援,堅持宜糧則糧、宜經則經、宜牧則牧的原則,鼓勵當地農民採取套種方式發展糧食、林果、中藥材、優質牧草等作物複合協同生産,在基本農田的地界上種植矮化經濟作物,使“一畝變兩畝”,促進可持續發展,帶動農民群眾增收。
二、建議自然資源部按照實事求是、因地制宜的原則,將不具備高標準農田建設條件的低效農地,逐步調整為園地類進行管理。鼓勵地方發展特色林果業,促進群眾持續穩定增收。
(責任編輯:王擎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