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是肌體,金融是血脈,兩者共生共榮。
去年中央金融工作會議提出,“做好科技金融、綠色金融、普惠金融、養老金融、數字金融五篇大文章”。今年3月5日,國務院總理李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大力發展科技金融、綠色金融、普惠金融、養老金融、數字金融。優化融資增信、風險分擔、資訊共用等配套措施,更好滿足中小微企業融資需求”。
科技金融是今年全國兩會代表委員們關注的熱點話題之一。當前科技型企業貸款持續保持較快增速,金融對科創相關領域和薄弱環節的支援精準有力,金融“血脈”正持續暢通科技創新,強健實體經濟“筋骨”。就下一步金融“活水”如何更好“澆灌”科創企業,全國兩會代表委員們紛紛建言獻策。
金融支援科創企業“加速跑”
3月6日,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潘功勝在出席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經濟主題記者會時表示,做好科技金融等“五篇大文章”是金融服務實體經濟高品質發展的重要著力點,也是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內容。下一步,中國人民銀行將加強與科技、環保等行業管理部門的協同合作,進一步增強金融支援力度、可持續性和專業化水準。
圍繞金融支援科技創新發展,全國人大代表、河北金融學院院長、農工黨河北省委副主委楊偉坤建議,加快科技金融發展,培育科創金融生態體。楊偉坤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要鼓勵商業銀行設立科技支行,針對科技型企業實施“首貸戶”培育工程,支援其開展信用融資、股權質押融資、智慧財産權質押融資,發行科創票據、科技創新公司債券,並通過債券市場穩步擴大融資規模。探索設立智慧財産權質押融資風險補償基金,對無抵押資産、無現金流、無訂單的初創期企業智慧財産權質押融資實施風險補償,支援有條件的科技型中小企業發行高收益債。
金融監管部門積極回應關切。近年來,證監會堅持“兩個毫不動搖”,不斷擴大各項政策的覆蓋面和包容性,支援包括民營企業在內的各種所有制企業利用資本市場發展壯大,助力“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利用多層次資本市場茁壯成長。
科技部同樣將代表委員的建言獻策轉化為推動科技創新的實招。科技部專題研究支援企業科技創新有關措施,支援科技領軍企業組建創新聯合體、承擔國家科技任務,推動科技領軍企業成為我國科技創新的重要力量。
目前在多方合力下,科技型企業融資便利性持續提升。我國科創金融制度和市場體系持續健全。金融監管部門加強頂層設計,不斷完善金融支援科技創新的政策框架,優化市場機制、豐富金融支援工具,初步建成包括銀行信貸、債券市場、股票市場、創業投資、保險和融資擔保等在內,全方位、多層次的科創金融服務體系。
央行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末,普惠小微貸款餘額同比增長23.5%,“專精特新”、科技中小企業貸款增速分別是18.6%和21.9%。製造業中長期貸款餘額同比增長31.9%,其中,高技術製造業中長期貸款增速達到34%,基礎設施業中長期貸款餘額同比增長15%。
中國銀行研究院博士後李一帆對《證券日報》記者稱:“從銀行角度來看,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深耕發力,一是繼續加大科技金融支援力度。探索優化網點佈局,推進科技金融特色網點建設,實現相關産品及服務精準供給。二是完善科技金融産品和服務體系。推動相關産品供給從單一信貸向綜合金融服務轉變。三是持續深化銀政合作。全力支援顛覆性技術和前沿技術加速涌現,助力創新驅動高品質發展。四是優化風控體系。”
科技型企業直接融資渠道保持暢通
推動金融資源更多投向科技型企業,為科技型企業提供更為精準、優質、高效的金融服務,也體現在提升多層次資本市場直接融資功能方面。
當前科技型企業直接融資渠道保持暢通,資本市場服務科技型企業的功能明顯增強。監管部門已推出科創票據、科創公司債等債券産品,拓寬科技型企業直接融資渠道。設立科創板、北交所,深化新三板改革,引導創業投資和私募股權投資基金持續健康發展。截至2023年6月末,科創票據、科創公司債餘額約4500億元,超過1000家“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在A股上市,創業投資和私募股權投資基金管理規模近14萬億元。
“銀行是我國金融業的主體,應突出重點,優化信貸資源配置,探索金融與科技融合新模式、新路徑,在科技金融發展中發揮更大作用。銀行理財公司也可以發揮其牌照多元、機制靈活等優勢,通過發行主題理財産品等方式,加大對科技型企業的投資。”招聯首席研究員董希淼對《證券日報》記者説。
另外,多位受訪者也提及風險防控問題。李一帆稱:“金融機構做好科技金融的關鍵在於構建適宜的機制有效應對相關風險,推動銀行風險偏好同科技創新活動風險特徵相互匹配,形成金融産品和服務供給與科技企業金融需求相互契合。”
“科技創新是一個探索性、創造性的工作。機構在統籌金融支援科技創新時需防範金融風險。”在星圖金融研究院副院長薛洪言看來,相比傳統産業金融,科技金融難點在於科創類企業的高不確定性以及傳統增信手段的不足。對銀行而言,發力科創金融同時也要加強對産業的跟蹤與研究。展業節奏上,應先深耕特定領域,再循序漸進不斷擴展,切忌一擁而上。
(責任編輯:王擎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