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更適配的産品和服務,加大宏觀政策、産業政策支援力度,完善制度保障提升配置效率……多位代表委員立足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根本宗旨,從優化産品服務、加大政策支援、完善制度保障等方面,熱議促進金融活水更好精準滴灌實體經濟。
優化産品服務
“我們行推出了20款普惠小微産品,構建‘標準化+非標準化’産品體系。普惠小微貸款增速已經連續兩年超100%。”全國政協委員,四川銀行黨委書記、董事長林罡向記者介紹。
四川銀行對普惠金融的支援正是近年來金融支援重點領域、薄弱環節力度不斷加大的縮影。數據顯示,2023年末,金融機構人民幣各項貸款餘額同比增長10.6%;普惠小微貸款餘額同比增長23.5%;本外幣綠色貸款餘額同比增長36.5%;科技型中小企業本外幣貸款餘額同比增長21.9%。
展望未來,金融活水更好支援實體經濟仍大有可為。
一方面,應探索更適配的産品和服務。林罡認為,金融機構應聚焦重點客群,開發符合客戶特點和需求的産品服務,從重抵押、重擔保的授信模式向多維度全景式授信模式轉變。在全國人大代表、四川天府銀行董事長黃毅看來,應探索並研發符合科技企業實際需求的金融産品,如智慧財産權抵押貸款、科技保險、供應鏈金融等特色産品。
全國政協委員、恒銀金融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江浩然認為,金融機構可考慮通過運用大數據分析,給企業精準“畫像”,幫助銀行進行客戶篩選、額度測算及風險監測等,快速審批貸款。
另一方面,支援實體經濟絕非信貸一方發力,而需要多方使勁,創新投融資服務模式,優化供給結構。全國政協委員、香港上海匯豐銀行有限公司主席王冬勝建議,引導金融機構依據科技企業在不同發展階段的實際需求,運用好創業投資、私募股權投資,股權、債權以及保險等各種金融手段。
加大政策支援
充分調動我國金融資源向重點領域匯集、支援薄弱環節,離不開政策支援。
科技創新再貸款,碳減排支援工具,支援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專項再貸款,支農支小再貸款再貼現……一系列政策工具已經出臺,支援金融資源精準滴灌實體經濟。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潘功勝此前透露,人民銀行將設立信貸市場司,重點做好“五篇大文章”相關工作。
代表委員認為,展望未來,多項政策工具仍有望創新出臺。財政貨幣等宏觀政策、産業政策方面可考慮進一步加大支援力度。
比如,全國政協委員、中國人民銀行陜西省分行行長魏革軍建議,運用再貸款、再貼現等貨幣政策工具為科技企業融資降本增效,引導銀行機構適度提高不良貸款容忍度,設立科技金融專項資金,探索建立科創金融綜合服務平臺。
全國人大代表,國家開發銀行天津市分行黨委書記、行長顧天翊建議,設計綠色金融專項貨幣政策工具。她認為,可考慮為符合條件綠色貸款貢獻度高的金融機構,給予再貸款、再貼現、常備借貸便利等優惠,進一步豐富貨幣政策工具箱,同時盤活金融機構綠色信貸資産。財稅政策方面,她認為可考慮徵收碳稅等有害物質排放稅,促進能源結構調整。
在養老金融方面,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太保戰略研究中心主任周燕芳認為,立足當下,推動年輕人群積極配置個人養老金尤為重要,建議加大稅收激勵、調增年度繳費限額、提升靈活度、降低選擇門檻。
完善制度保障
除政策引導之外,從長遠看,完善制度保障對於提升金融資源配置效率、引導其精準滴灌實體經濟發揮著不容忽視的作用。多位代表委員建議,修訂相關領域法律法規、完善體制機制,更好保障金融支援高品質發展。
在科技金融方面,魏革軍認為,為支援更多資源匯集到科技創新這一領域,可考慮推動大中型銀行設立科技金融事業部,構建權責明確、上下協同的專業化條線型組織架構,建立獨立核算與差異化激勵考核的管理制度。
在綠色金融方面,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外匯交易中心黨委書記霍穎勵建議,從國家層面確立轉型金融標準,完善可持續資訊披露機制。顧天翊建議,建立一套科學完善的碳排放指標收集和測量體系。搭建完善的企業維度綠色指標體系,並與企業工商管理和徵信管理相結合。
在數字金融方面,在全國政協委員、中國人壽集團董事長白濤看來,應建立健全公共數據集中開放共用等法律法規,明確數據合規流轉實施細則,支援金融機構運用大數據進行産品服務創新。同時,完善數字金融監管體系與監督評估機制,加快研發基於數字技術的監管工具和監管平臺,對大模型演算法、應用場景等加強監控和防範。
服務實體經濟是金融的天職和宗旨,代表委員認為,應多措並舉提升金融服務的有效性。在積極推進改革創新的同時,繃緊安全弦,避免埋下金融風險的隱患。
(責任編輯:譚夢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