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兩會時。2024年全國兩會召開在即,回望過去一年,代表委員們的議案建議和提案有沒有落地見效?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的發展目標實現得如何?從中央到地方,在發展、民生等各領域,交出了怎樣的答卷?《晚間新聞》推出系列報道《兩會一年間》,我們首先來看民生答卷的成色。
民生無小事,枝葉總關情。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孩子的撫養教育、年輕人的就業成才、老年人的就醫養老,是家事也是國事。而百姓的期盼,就是民生工作的方向。回顧2023年全國兩會上,《政府工作報告》對民生發展作出了承諾,在這一年當中,我們的身邊發生了哪些變化呢?一起來關注。
教育:家門口的好學校越來越多
本週,全國多地的中小學都迎來了2024年春季新學期。去年剛剛建成的雲南安寧太平新城學校,解決了周邊住宅區和外來務工子女上學難的問題。如今,孩子們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優質的教學資源。
從小平房到高樓房,從“小院子”到“大學校”,農村學校辦學條件越來越好,城鄉教育差距也在一步步彌合。這正是去年兩會上,《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的“推進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和城鄉一體化”的發展目標。過去一年,老百姓家門口的好學校越來越多。據初步統計,目前各地已新增優質學校1736所,5萬餘名“特崗計劃”教師,讓中西部農村學校教師隊伍進一步壯大。
文化:場館開放時間更長 公共文化更豐富
家門口的好學校越來越多,公共文化生活也更加多彩。過去的一年,在城市書房裏看上一本好書,在鄉村博物館裏看一場特展,又或者是在家門口的健身場館裏和三五好友來一場大汗淋漓的比賽,成為越來越多的人的生活日常。這也逐漸兌現著2023年全國兩會上提出的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産業的承諾。今年春節前夕,北京城市副中心三大文化建築開放面積達到近90%。其中,城市圖書館藏書能力達800萬冊,將打造出世界最大的單體閱覽室、國內藏量最大的智慧化立體書庫。這一年裏,各地文化場館夜間“燈火通明、人頭攢動”已成新常態。目前,全國共有城市書房、文化驛站、文化禮堂等各類新型公共文化空間3.35萬個,群眾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高品質文化藝術服務。
醫療:在家門口“看得上病”“看得好病”
而在老百姓的家門口,還有一個明顯的變化,那就是好醫院越來越多了。2023年全國兩會提出推動優質醫療資源擴容下沉和區域均衡佈局。隨著國家區域醫療中心、城市醫療集團、縣域醫共體的加緊建設,大批全國頂尖的專家和領先的技術下沉到了醫療水準相對薄弱的地區。截至目前,我國已設置13個專業類別國家醫學中心,確定125個國家區域醫療中心建設項目,覆蓋所有醫療資源薄弱省份,“大病不出省”的目標正在逐步實現。
醫療:藥價降了 醫保更便捷
看病方便了,醫保報銷也容易了。2023年全國兩會提出,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促進醫保、醫療、醫藥協同發展和治理。一年間,所有職工醫保和居民醫保參保人員都可以實現跨省異地就醫線上備案,新版的醫保藥品目錄也將於今年正式實施,預計未來兩年將為患者減負超400億元。而其中,種牙價格變化一直備受百姓關注。經過一系列價格綜合治理,各地單顆常規種植牙的整體費用已經從平均1.5萬元降至6000元-7000元左右。
養老:服務更健全 居家養老更放心
看病有了“醫”靠,老年人的養老問題更是牽動人心。一年來,從中央到地方,基本養老服務體系建設、老年助餐服務、適老化改造等多項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的政策出臺落地。《無障礙環境建設法》開始實施,全國有70多萬戶特殊困難老年人家庭經過適老化改造,老年人居家養老更加便捷和安全。
河南鄭州88歲的吳蘭田老人,就享受到了社區為他量身定制的適老化改造方案,在床邊安裝護欄、緊急呼叫器,臥室裏還安裝了這樣長長的扶手。
這一年,中辦、國辦印發《關於推進基本養老服務體系建設的意見》,提出到2025年,基本養老服務體系覆蓋全體老年人,這為所有老年人實現“老有所養”提供了制度保障。
這一年,國家堅持人民至上,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這些我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生活日常,承載著每一個人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我們欣喜地看到,這些目標和承諾正在一步步踏實落地,為百姓帶來穩穩的幸福感。
(責任編輯:王擎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