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財經3月14日訊(記者 暢帥帥)2023年兩會正式閉幕,兩會政府工作報告對今年經濟工作作出了高屋建瓴的部署和安排。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今年要大力提振市場信心,把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突出做好穩增長、穩就業、穩物價工作,有效防範化解重大風險,推動經濟運作整體好轉。
提振信心、經濟復蘇是今年的主旋律,應該從哪些方面入手?看看專家學者們都怎麼看?
提升民營企業信心是重點
改革開放40多年來,我國民營經濟從小到大、從弱到強,不斷發展壯大,貢獻了50% 以上的稅收,60%以上的國內生産總值,70%以上的技術創新成果,80%以上的城鎮勞動就業,90%以上的企業數量。
民營企業在我國經濟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它們在市場競爭中具有靈活性和創新性優勢,其發展和壯大對於提振市場信心、促進經濟快速恢復提升具有重要意義。
全國人大代表,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副院長、金融學講席教授田軒接受中國網財經採訪時表示,民營經濟是我國穩增長、保就業的重要力量,要按照“公開、公平、公正”的法制化、市場化原則,進一步保障民營經濟發展環境的穩定。建立助企紓困常態化機制,降低民營企業制度性交易成本、融資成本和經營運營成本,持續減輕民營企業負擔。
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副院長、金融學講席教授張曉燕告訴中國網財經,加強對民營企業的扶持,可以通過提供稅收優惠、降低融資成本、簡化行政審批程式等措施來支援民營企業發展,這不但有助於改善企業的發展環境,增加企業投資的信心,同時也能夠吸引更多的投資者參與市場競爭,提高市場參與度,進而增強市場活力和競爭力。
“必須要鼓勵科技創新。”張曉燕談到,一方面,科技創新能夠推動經濟的轉型升級,提高産業鏈的競爭力和附加值,從而增強市場信心。另一方面,科技創新也能夠帶來新的發展機遇和經濟增長點,促進經濟快速發展。
清華大學金融科技研究院副院長、中國保險與養老金研究中心主任魏晨陽對中國網財經談到,從保險業支援實體經濟的角度,中小微企業和民營經濟是提振信心的關鍵板塊。
魏晨陽建議,發揮保險增信保障作用,支援中小微企業與民營經濟發展。推動保證保險、財産保險、中長期出口信用保險、海外投資保險等各類保險發展,為民營和中小微企業發展“保駕護航”。
提振消費是經濟復蘇關鍵
田軒談到,今年經濟復蘇的關鍵點在於提振內需。我國經濟發展現在面臨的主要問題是需求不足,需求不足主要是內需不足,而內需又包含消費和投資,其實最為主要又是消費的不足。所以復蘇的關鍵點是消費拉動效應是否能夠達到預期。
消費的前提是要讓老百姓有錢花,實際上就是擴大就業,讓老百姓有穩定的收入。
在加強就業支援方面,張曉燕提出,要加大促就業政策力度和準度,實施好就業優先政策,幫助和支援企業保障就業,增加就業機會和品質。保持穩定的就業形勢,促進就業率的不斷增長,可以增強市場信心,推動經濟運作的整體好轉。
據梳理,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及“就業”一詞近30次,其中,要求“落實落細就業優先政策,把促進青年特別是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切實保障好基本民生。”
“發揮風險保障功能,緩解居民未來可能的支出風險,提振消費信心。”魏晨陽提出,加快發展商業健康保險,降低個人衛生支出比例,防範家庭災難性醫療費用支出風險。同時探索構建多層次養老保險體系,進一步擴大第三支柱養老金比例、加強其與一二支柱的協同效應的任務中,注意與發展REITs這樣的長期投資工具相結合,不斷增加家庭財富增長的可持續選項,進一步穩定居民的長期消費預期。
(責任編輯:張紫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