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全國兩會期間 ,31位全國人大代表向大會提交聯名議案,建議制定《産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促進法》,為深化産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提供法治保障。
自2017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新時期産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方案》以來,截至2021年底,全國技能勞動者總量超過2億人,高技能人才超過6000萬人。與此同時,産業工人隊伍整體素質能力不高、成長成才渠道不多、勞動付出與收穫不相協調等問題依然存在,為此,代表委員們建言獻策,打通“産改”的“最後一公里”。
打通技術工人職業發展通道
“‘五級工’制度時技能工人觸碰到職業‘天花板’的速度有多快,你知道嗎?”中國兵器江南工業集團有限公司數控加工中心操作工彭小彥代表給記者算起了時間,“現在很多員工進廠時已經是中級工了,按照五年一級的速度往上走,基本37歲就達到了高級技師,到頂了。” 彭小彥代表還説起了一個讓人無奈的情況:“越是優秀,到達‘天花板’的年紀就越小。”她以自己的師傅為例,“30歲就成了高級技師。”
“新八級工”制度的實施讓彭小彥代表看到了希望,目前她正在申報第七級“特級技師”。“考核要求從原來的傳統製造向現代化智慧製造轉變,更符合現在行業發展的需求,也拓展了技能人才上升空間。”今年全國兩會上,她提出“完善推廣‘新八級工’培養體系,加快提升産業工人技能水準”的建議。
航太科技集團七院7102廠一線技能工人王林代表對此表示認同,併為此提出了在製造型企業建立首席技師制度的建議。
針對産業工人成長道路上的種種問題,全國總工會勞動和經濟工作部部長王曉峰委員表示,要真正打通技術工人縱向成長有階梯、橫向發展可貫通的職業發展通道。同時完善技能等級與國家職業資格制度相銜接、與終身職業技能培訓制度相適應的職業技能等級制度,持續改革企業人事管理和産業工人勞動管理的雙軌管理體系。
建立貫穿職業生涯的技能培訓制度
“我這裡説兩個現象,一個是我們在科技成果轉化方面常常遇到因為技能工人短缺而無法落地的情況。另一個是從龍頭企業跳槽到中小企業的技術工人,常常5年左右就不再熟悉頂尖技術了。”四川省級技能大師工作室領銜人劉忠代表説,兩個現象背後有個共同的原因——對技能工人的培訓不足,這也是制約行業發展的重要因素。
彭小彥代表也注意到這個問題。她還發現,企業常常抱有“花大力氣培養不如直接挖人”的想法,重使用輕培養。
全國總工會辦公廳主任呂國泉委員在提案中建議,要完善國有企業産業工人技能形成體系,落實企業培養産業工人的主體責任,足額提取職工教育培訓經費,完善貫穿産業工人職業生涯全過程的職業技能培訓制度。同時,督促民營企業履行社會責任,把思想政治引領嵌入企業文化,把職工創新嵌入企業技術創新體系,加大培訓力度。
針對培養技能人才的種種困難,中車南京浦鎮車輛有限公司車體分廠電焊工孫景南代表還提出,要堅持教育培養與技能評價有機結合,進一步密切産教融合。
以“待遇+關愛”留人留心
“一個普通的數銑工在湘潭每月工資僅有4000元左右,可能還比不上快遞小哥。”談及技術工人的待遇問題,彭小彥代表説,“收入還不是最重要的,最讓他們難受的是社會固有的標簽化印象,認為技術工人文化層次低,只能從事低端操作崗位。”
“在不斷營造尊重勞動氛圍的同時,要強化制度保障,切實增加産業工人在各級黨代會代表、人大代表、政協委員中的比例,完善産業工人在群團組織挂兼職制度,讓産業工人在政治上更有認同感。”孫景南代表表示,企業要以“待遇+關愛”留人留心。
待遇好、經濟地位高,才能吸引更多人才加入産業工人隊伍。多位代表委員提出,要切實增加産業工人經濟收入,著力完善工資平等協商機制、正常增長機制、支付保障機制,健全向一線産業工人傾斜的分配製度,將産業工人技能水準與薪資收入掛鉤,實現多勞多得、技高多得。健全技術工人技能和創新成果按要素參與分配製度,建立高技能人才津貼制度,努力讓産業工人實現體面勞動、全面發展。
(責任編輯:張紫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