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財經3月10日訊(記者 李春暉)“推動發展方式綠色轉型”是今年政府工作報告部署的八項重點工作之一。全國兩會期間,多位代表、委員從自身行業實踐出發,圍繞發展迴圈經濟、資源節約集約利用、節能降碳等議題建言獻策,共同助力我國綠色低碳發展。
完善全國碳市場建設
2021年7月,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以下簡稱“全國碳市場”)正式啟動,為我國實現“雙碳”目標提供了碳排放權交易的市場化平臺。截至2022年年末,全國碳市場碳排放配額累計成交量2.23億噸,累計成交額突破100億元。
總體來看,全國碳市場具有良好的發展前景,但目前仍處於市場建設的初期階段,仍存在一些問題,例如:非臨近履約期交易清淡,市場活躍度較低;石化、鋼鐵、有色、造紙、化工、建材等工業領域暫未被納入全國碳市場,大量的企業和排放未被納入履約考核;國家核證自願減排量(CCER)市場暫未重啟、CCER存量不足等等。
為了進一步推進碳交易市場發展壯大,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石化集團公司副總工程師韓峰建議,進一步豐富碳市場交易主體和交易産品:適時引入多元化市場主體,通過增加交易主體及其需求的多樣性,擴大市場容量,活躍市場交易;除以全國碳市場的碳排放配額作為基準産品的現貨交易外,儘快建立相關的衍生品市場,豐富碳市場産品種類,給企業提供更豐富、多元的套期保值工具,幫助企業做好中長期的碳減排規劃。
目前,全國碳市場已經納入發電行業2162家重點排放單位,年排放量佔全國排放總量的40%左右,但還有大量高耗能行業未被納入。全國人大代表、陽光電源董事長曹仁賢建議,儘早將水泥、鋼鐵和電解鋁等高能耗行業納入全國碳市場,並儘快明確其納入的時間節點及碳配額分配原則。
曹仁賢還提出應該積極鼓勵民間自願參與碳市場交易,建議開放非控排企業、機構及個人進入碳市場,並降低其入市門檻,通過市場化機制增強碳市場的覆蓋面和活躍度。
國家核證自願減排量(CCER)交易市場是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的有益補充,但是CCER交易市場自2017年起已經暫停了6年。
對此,在全國兩會期間,多位代表、委員建議儘快重啟CCER交易市場,充分激發企業開展自願減排項目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
提升CCUS項目經濟性
二氧化碳捕集、利用與封存簡稱“CCUS”,即把生産過程中排放的二氧化碳進行捕集提純,繼而投入新的生産過程進行再利用和封存。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立足我國能源資源稟賦,堅持先立後破,有計劃分步驟實施碳達峰行動。從資源稟賦來看,我國的能源結構在一段時間內仍將以化石能源為主,因此,CCUS技術的普及和應用,就成為實現“雙碳”目標的重要路徑之一。
近年來,我國CCUS技術和項目穩步發展,但相較于龐大的碳排放總量,CCUS項目規模還比較小,部分關鍵核心技術與國際先進水準相比存在一定差距,特別是成本很高,限制了大規模商業化應用。
為了提高CCUS項目的經濟性、更快實現大規模商業化應用,需要加大政策支援力度。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石化董事長、黨組書記馬永生建議,在重啟並打造全國統一的CCER市場的基礎上,研究併發布CCUS方法學,推動CCUS項目儘快納入我國自願減排機制,更好助力“雙碳”目標實現。
馬永生建議,從國家層面組織開展CCUS方法學研究,或對企業開展的方法學研究進行認定並儘快發佈,推動CCUS項目獲得碳減排量,提升項目經濟性,推動CCUS項目規模化效益化發展。
同時,他提議參考國際經驗出臺支援政策,加快完善CCUS行業規範、制度法規框架體系以及技術規範,出臺CCUS量化核證國家標準,並參考國際經驗,探索制定面向碳中和目標的CCUS稅收優惠和補貼激勵等支援政策。
推動儲能高品質發展
自“雙碳”目標提出以來,我國可再生能源應用進入了快速發展階段,可再生能源在電力系統佔比不斷提高。但其自身的波動性、間歇性特點,以及我國可再生能源資源分佈與能源消納在空間、時間上的不均衡,決定了其大規模、長遠發展需要儲能系統的支撐。
在如何推動儲能高品質發展方面,多位代表、委員提出建議。
在多種儲能技術路線中,曹仁賢認為,氫儲能具有大規模、長週期、清潔低碳等優勢,可實現與電能的相互轉換,對可再生能源消納、灰氫綜合利用、電力系統穩定、移動電源供電以及分佈式能源發電都具有重要作用。以氫為燃料的燃料電池具有無污染、無噪音、無排放等優點,可以將氫能轉化為電能饋入電網,也可以作為用戶的自備微型電廠。
他建議,儘快制定燃料電池並網發電管理制度,借鑒早期扶持風、光發電的成功經驗,逐步建立相關制度流程、標準規範,提前出臺相應政策,激發産業潛能。
在價格機制方面,他還提議由價格主管部門根據氫燃料電池的發電成本,儘快厘定上網電價,高於各地標桿電價部分,由國家可再生能源電價附加資金給予補貼。具體政策可參照目前光熱發電的政策,實行項目總量控制,並逐步擴大規模,逐步降低補貼強度。
全國人大代表、通威集團董事局主席劉漢元認為,從經濟性判斷,建設大容量長時儲能系統,抽水蓄能是最優選擇。
抽水蓄能電站的運作模式是將能量在電能和水的勢能之間進行轉換,利用電力系統富餘電力抽水至高處儲存,電力不足時放水發電,具有調峰填谷、調頻、調相、儲能、事故備用、黑啟動等多種功能。
為推動我國抽水蓄能産業快速發展,助力新型電力系統打造,劉漢元建議進一步開展抽水蓄能站點勘測工作,儲備優勢資源。精選一批具備良好經濟指標和工程建設條件的儲備站點,推動其納入《抽水蓄能中長期發展規劃(2021-2035年)》,為後續大規模建設夯實基礎。
另外,他建議加大政策驅動力度,集中精力在“十四五”、“十五五”期間,大規模開工建設抽水蓄能項目,尤其是距離負荷中心近、建設週期短的中小型離河抽水蓄能項目。用5到10年時間基本全部完成,同步甚至適度超前于電網的改造升級,率先構建起我國以抽水蓄能為主,電化學和其他儲能方式為輔的儲能系統,助力我國能源轉型進程。
促進鄉村綠色建築發展
綠色建築是指在全壽命週期內節約資源、保護環境、減少污染,為人們提供健康、適用、高效的使用空間,最大限度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品質建築。
近年來,國家高度重視綠色建築的發展,先後出臺《綠色建築創建行動方案》《綠色建築標識管理辦法》和《關於推動城鄉建設綠色發展的意見》等文件。2022年3月,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印發《“十四五”建築節能與綠色建築發展規劃》,為我國“十四五”綠色建築發展提出新的目標和要求。
全國人大代表、隆基綠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鐘寶申在走訪調研中發現,城市在低碳發展包括綠色建築方面正快速推進,但農村新建建築還受制于觀念、經濟水準等影響,依然以傳統建築為主。
“數據顯示,2020年底,全國累計建成綠色建築面積66億平方米,在全國城鄉建築總面積中佔比僅為個位數。其中,城鎮新建綠色建築佔當年新建建築面積比例達77%,農村新建面積比例則較低。”他表示。
鐘寶申認為,現有的各項規劃在城鎮綠色建築方面較為完善,但在鄉村綠色建築方面相對薄弱。為此,他建議,應制定鄉村綠色建築發展規劃和實施方案,加強頂層規劃,助力城鄉協同發展。
“‘十四五’時期是鄉村振興、傳統農房更新換代為現代建築的關鍵時期,也是綠色建築在農村普及的窗口期。”鐘寶申表示,“綠色建築在城市已經不算稀奇,未來,我呼籲鄉村振興的過程中,一定要重視綠色建築的規劃和相關政策,讓我們的鄉村富裕起來的同時,更加美麗和諧。”
推進廢塑膠等資源化利用
塑膠由石油製成,曾被譽為“20世紀人類最偉大的發明之一”。它的廣泛應用給人們帶來極大便利,但與此同時,塑膠垃圾的處置也是全世界都必須面對的一個嚴峻課題。
廢塑膠化學回收是全球公認低碳清潔、唯一能實現可持續發展的迴圈利用方法。近年來,國際化工巨頭紛紛加速在塑膠回收領域佈局,全球超過60家公司正在研究廢塑膠回收解決方案。我國廢塑膠化學回收技術研究基本與國外同步,但仍存在原料獲取難度大、技術成熟度有待提高、全産業鏈統籌能力不足等問題,亟待形成工業化示範,並建立完整的化學迴圈産業鏈以及原料、産品相關標準體系。
推進塑膠垃圾等廢棄物的資源化利用,是提升資源利用效率、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重要路徑。
對此,作為中國工程院院士、石油領域的專家,馬永生委員提出了如下建議:
一是加強迴圈經濟産業頂層設計。建議國家層面制定廢塑膠化學迴圈總體發展規劃,搭建系統的政策框架體系,有序推動産業鏈建立。支援國有大型企業建立生物質、廢塑膠資源化統籌利用技術國家級創新中心,發揮其在廢棄有機質資源化利用技術方面優勢。支援鼓勵地方政府和國有大型企業聯合,優化資源合理配置,提高利用效率。
二是加強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建議國家層面統籌産、學、研聯合攻關,推進協同創新,龍頭石化企業牽頭,加大廢棄塑膠、廢棄生物質迴圈利用關鍵技術開發,儘快建立工業示範。
三是加強資源化利用政府引導。建議國家鼓勵支援生活垃圾填埋場、造紙廠等膜狀混合廢塑膠集中的單位,將産生的廢塑膠提供給相關有資質的企業進行化學再生,建立穩定的廢塑膠供貨關係。強化政府引導下的低值廢塑膠資源源頭合理分配、回收網路規劃佈局和集群基礎設施建設,提高資源化利用效能。
(責任編輯:王擎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