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大金融支援實體經濟力度、持續推進金融改革化險、強化金融穩定保障體系……這既是兩會代表委員關心的話題,也是金融領域一直以來的工作重點。
金融是實體經濟的血脈。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高品質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堅持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去年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召開以來,各地各部門靠前發力、形成合力,不斷提升金融與實體經濟的適配度,使我國經濟恢復發展的底氣更足。2023年以來,一系列穩經濟政策措施陸續落地見效,我國經濟運作回升態勢繼續拓展,多項經濟數據積極向好,如日前公佈的2月份製造業PMI指標全面好轉。
實體強則經濟強。我國仍處於經濟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需加強對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的金融支援,夯實經濟恢復基礎。為此,金融機構要守正創新,強化擔當作為。
以銀行為例,銀行機構應合理把握信貸投放節奏,適度靠前發力,同時優化調整信貸結構,降低企業綜合融資成本,進一步增強普惠金融服務,包括加大對民營企業、小微企業的支援力度,新發放企業貸款利率持續保持低位;進一步擴大貸款覆蓋面,加大對“信貸空白”小微群體服務力度;加大對先進製造業、戰略性新興産業的中長期信貸投放,在設備更新、技術改造、綠色轉型發展等方面提供中長期資金支援;保障房地産行業合理的融資需求,推出保交樓專項借款配套融資等。
暢通金融血脈,還要持續推進資本市場深化改革,錨定“健全資本市場功能,提高直接融資比重”這一重要目標。全面註冊制落地後,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建設更趨完善,通過與間接融資相互補充、協調發展,進一步促進科技、資本和産業緊密融合。券商等仲介機構要切實發揮連接實體經濟與資本市場的橋梁作用,壓實“看門人”責任,不斷提升貫穿企業生命週期、全産業鏈的金融服務效能,從戰略高度推動金融創新。
我們期待兩會上的一份份提案議案,能夠成為金融支援實體經濟穩定發展、創新發展的助推器,通過金融機構和企業的努力,化為穩增長、促消費、調結構的新發展成果。
(責任編輯:王擎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