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業如何精準有效支援實體經濟發展,既是全國兩會代表委員們熱議的話題,也是企業、金融機構、專業服務機構和投資者等市場參與主體關注的焦點。
3月5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過去一年,引導金融機構增加信貸投放,降低融資成本,新發放企業貸款平均利率降至有統計以來最低水準,對普惠小微貸款階段性減息。
對於2023年金融支援實體經濟發展,報告指出,“穩健的貨幣政策要精準有力。保持廣義貨幣供應量和社會融資規模增速同名義經濟增速基本匹配,支援實體經濟發展。”
金融業如何更好助力實體經濟特別是民營企業、中小微企業?為此,《證券日報》記者採訪了10位代表、委員以及業界專家。他們建議,今年商業銀行、保險公司等金融機構可在以下重點方面發揮金融活水作用,助力實體經濟高品質發展:一是通過信貸支援,激發民營企業、小微企業等經營主體的活力;二是發揮金融引導作用,支援擴大內需;三是支援創新領域和戰略性領域的發展;四是助力金融服務鄉村振興等領域建設。
讓政策“易得、易解、易用”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支援中小微企業發展”。
去年以來,在銀保監會引導下,銀行保險機構切實加強和改進金融服務,加大對民營企業、小微企業的支援力度,降低企業綜合融資成本,激發微觀經營主體活力。數據顯示,2022年新發放企業貸款超過一半投向民營企業,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增長23.6%,企業類貸款平均利率較2021年下降0.47個百分點。
今年以來,央行、銀保監會多次表態稱,貨幣政策要加大向民營企業的傾斜力度;銀行要加大對民營企業、小微企業的支援力度。
就金融精準服務實體經濟的具體舉措,代表委員及業界專家踴躍建言。
全國政協委員、申萬宏源證券研究所首席經濟學家楊成長建議,首先,要關注相關政策的整合問題,特別是扶持中小微企業的制度整合,讓政策“易得、易解、易用”。其次,關注金融服務與中小微企業需求之間的匹配度,比如中小微企業的融資問題。再次,重點關注如何加強中小微企業與大型企業之間的合作以及産業鏈問題。最後,關注中小微企業的生存、發展問題,涉及推動中小微企業科技化、智慧化、綠色化、産業鏈化發展,需要進一步讓中小微企業獲得更多數據、人才等現代生産要素支援等。
“在實踐中,金融業應依託産業數字金融創新(如供應鏈金融、産業金融場景等),加大對優質民營企業、中小微企業的支援力度,同時繼續向實體經濟合理讓利,合理適度降低小微企業綜合融資成本。”上海金融與發展實驗室主任曾剛對記者表示。
此外,全國人大代表、中原銀行董事長徐諾金對記者表示,當前,金融機構兼顧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發展普惠金融受到約束的問題依然突出,需要強化普惠金融法制建設,匯聚各方力量,激發金融機構供給側服務動力,保障普惠金融服務對象的金融權利。
從部分機構的具體舉措來看,全國政協委員、中國信保黨委書記、董事長宋曙光對記者表示,“中國信保將大力支援民營經濟和中小微企業發展,進一步加大針對性服務支援力度,優化承保和理賠條件,強化保單融資支援,努力推動解決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
加大金融資源傾斜力度
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到,要“著力擴大內需,增強消費對經濟發展的基礎性作用和投資對優化供給結構的關鍵作用。”
曾剛表示,“擴大內需既是短期穩增長的主要著力點,也是長期構建‘雙迴圈’新發展格局的基礎。金融機構需要圍繞重點客戶需求,在住房改善、新能源汽車、養老服務等重點領域,加快産品和服務創新,加大金融資源傾斜力度。”
就銀行機構助力促消費,全國政協委員、建設銀行天津市分行行長吳益強結合天津地區産業優勢舉例稱,2023年,可以在消費券精準發放、教育、服務業預交費用監管、免稅商品銷售、外國人支付體驗以及遊輪母港應用等方面發揮數字人民幣的科技優勢,以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建設為抓手,大力促進消費升級擴容。
國有大行出臺的相關舉措對整個銀行業助力促消費也有借鑒意義。中國工商銀行董事長陳四清近期表示,工行制定實施優惠利率、消費補貼等所有金融支援政策,著力以讓利惠民的實際行動,促進商業加快復蘇、消費潛力充分釋放,努力在穩增長中發揮大行的引領和支柱作用。
從保險業看,優化供給端,不失為促消費的一種有效方式。全國政協委員、中國人壽集團董事長白濤對記者表示,建議加快推進個人養老金制度擴展至全國範圍,適當提高繳費額度上限,考慮分檔分級稅優政策設計,對中低收入人群實行全程免稅優惠。
弘康人壽總經理周宇航也對記者表示:“保險業應結合自身優點,積極發揮商業保險産品在應對養老風險、保險資金在支援養老産業等方面的作用。此外,在養老服務、健康管理等大健康生態體系上,要不斷加強保險業與醫養産業的融合發展。”
立足産業鏈研究探索金融創新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到,“加快實施一批具有戰略性全局性前瞻性的國家重大科技項目”“深入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區域重大戰略、主體功能區戰略、新型城鎮化戰略,優化重大生産力佈局”。
曾剛表示,金融機構應加強對産業鏈的研究,立足自身能力和稟賦,積極探索支援産業鏈升級的金融服務創新。進一步加大對科技創新、製造業的支援,提高製造業貸款比重,增加高新技術製造業信貸投放。
“保險資管機構可在發揮保險債權投資計劃、股權投資計劃等傳統産品創設優勢的同時,探索發力資産支援計劃、組合類産品等工具,充分運用多種産品工具,多層次、多渠道服務實體經濟發展,引導規模大、時間長、成本低的保險資金積極參與‘兩新一重’、綠色發展、專精特新等領域建設。”光大永明資産相關負責人對記者表示,保險資金在服務支援重大基礎設施項目、支援具有競爭力和穩定經營水準的行業與優質企業的同時,也獲得了符合預期的投資回報。
普華永道中國金融行業管理諮詢合夥人周瑾對記者表示,險資的長期性和穩定性優勢,使其可在長期股權投資以及創新投資領域發力,彌補傳統的銀行間接融資渠道不足的問題。加大投資實體經濟和高新産業,既可以助力技術升級和穩定資本市場,也可以通過自身的長期資産配置穿越週期獲得更好的回報水準。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保險學院院長謝遠濤對記者表示,考慮到壽險的久期特徵,險資在基建等長週期重點領域的投資,不僅有利於助力實體經濟發展,也有望實現良好的投資收益。不過,險資服務實體經濟也要考慮資金的流通速度和週轉次數,持續防範風險。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到,要“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金融業在推動鄉村振興領域大有可為。
白濤表示,保險業在鞏固脫貧攻堅成果、推進鄉村振興實踐中還面臨困難和不足,特別是保險在防返貧中的作用有待強化,涉農保險覆蓋面不足,鄉村産業發展保障水準不高。
對此,白濤建議:一是完善保險參與防返貧工作長效機制。建議各級政府明確將保險作為守住不發生規模性返貧的重要政策工具,把保險納入鄉村振興規劃,在政策指導、資金安排、工作協調、數據共用等方面給予支援。二是進一步優化農險支援政策。建議加大財政補貼力度,優化補貼機制,推進擴大三大主糧的完全成本保險和種植收入保險的覆蓋面積。不斷完善對高標準農田、種業發展等保險支援機制,明確資金來源和各方責任,提高經營主體參保的積極性。三是引導金融保險資源支援鄉村産業發展。推進政府與保險、銀行等機構之間的協同合作,探索更多可持續、可複製的“銀政保”“訂單農業+保險”“保險+期貨”等農村金融創新試點。
曾剛進一步表示,金融服務鄉村振興應緊緊圍繞“産業興旺”“生態宜居”等重要目標,通過服務模式創新,以及科技賦能、擴大開放、增加消費、促進就業等策略,形成鄉村經濟的良性迴圈。
(責任編輯:王擎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