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7日下午,十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第二次全體會議,最高人民法院院長周強向大會作最高人民法院工作報告。
過去一年,最高法受理案件18547件,審結13785件;地方各級人民法院和專門人民法院受理案件3370.4萬件,審結、執結3081萬件,結案標的額9.9萬億元。
過去五年,最高法受理案件14.9萬件,審結14.5萬件,制定司法解釋114件,發佈指導性案例119件;地方各級人民法院和專門人民法院受理案件1.47億件,審結、執結1.44億件,結案標的額37.3萬億元,比上一個五年分別上升64.9%、67.3%和84.7%,通過發揮審判職能作用,推動建設更高水準的平安中國、法治中國,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提供有力司法服務。
人格權保護更全面
【報告摘要】最高法報告提出,人民法院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深入踐行司法為民宗旨,貫徹實施民法典,五年來審結一審民事案件4583.3萬件,著力解決人民群眾在司法領域的難點堵點問題,切實維護人民群眾合法權益。
【工作亮點】人民法院全面加強人格權保護,審結人格權糾紛案件87.5萬件。在司法政策中完善人格權侵害禁令、人身安全保護令等規定,讓人格權更有保障。
【深度解讀】“今年的報告中,有名有姓的司法案例達到98個,點到了160多處數據,均為歷史之最。”最高法辦公廳副主任、最高法工作報告起草組負責人余茂玉解讀説,在加強人格權保護方面,報告列舉了很多生動的案例。比如,在自家門前安裝可視門鈴卻無意間拍下鄰居進出錄影,法院判令予以拆除;在餐廳就餐被強制要求掃碼點單並收集個人資訊,法院判令停止侵權並刪除客人資訊;對於侵害“氫彈之父”于敏、“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名譽的行為,人民法院堅決依法嚴懲。人民法院通過這一系列的司法政策和公正裁判,讓人臉安全得到保障,隱私安寧免遭侵擾,名譽榮譽不被詆毀,人格利益更受重視,讓人的價值、尊嚴受到法律的充分尊重和保護。
線上司法活動更規範
【報告摘要】最高法報告提出,全國法院堅持司法體制改革和智慧法院建設雙輪驅動,在案件壓力不斷增大情況下,審判質效持續穩中向好。2018年以來,全國法院結案總量年均增長5.2%;法官每人平均辦案從2017年的187件增至2022年的242件;2022年一審服判息訴率為89.3%,二審後達98%;線上訴訟審理週期比傳統模式縮短22天,司法公信力明顯提升,人民群眾對司法公正的獲得感不斷增強。
【工作亮點】最高法率先出臺人民法院線上訴訟、線上調解、線上運作“三大規則”,使各類線上司法活動有規可依、規範運作。制定區塊鏈司法應用意見,司法區塊鏈統一平臺完成超過28.9億條數據上鏈存證固證。發佈人工智慧司法應用意見,率先提出人工智慧司法應用五大原則,明確人工智慧只能輔助、不能代替法官裁判。
【深度解讀】“通過司法改革和智慧法院雙輪驅動,這些年,審判質效持續穩中向好。”余茂玉説,“報告描繪了新時代人民法院工作從司法理念到具體實踐、從體制改革到科技應用、從司法作風到履職能力發生的深刻變革。報告提到,‘建成中國特色一站式多元糾紛解決和訴訟服務體系’‘開放、動態、透明、便民的陽光司法機制已經形成’等,這些都是全國3516個法院和59萬名幹警,以團結奮鬥、實幹擔當推動新時代人民司法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的具體體現。”
民營經濟法治保障更堅實
【報告摘要】最高法報告提出,人民法院加強産權司法保護,落實平等保護原則,不論國有民營、內資外資、大中小微企業,一律平等對待、一視同仁。
【工作亮點】人民法院依法再審糾正張文中案等重大涉産權刑事冤錯案件209件283人,對6250名在押企業經營者變更適用取保候審、監視居住等強制措施,對290名涉案企業經營者依法宣告無罪,堅決防止將經濟糾紛當作犯罪處理,堅決保護市場主體合法的財産權益、合同權益。
各級人民法院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五年來,審結一審商事案件2472.3萬件,維護市場秩序,優化法治環境,服務經濟社會高品質發展。
【深度解讀】余茂玉告訴《法治日報》記者,報告中還提到人民法院將發佈優化法治環境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的意見,就是要進一步把“兩個毫不動搖”落實落細,釋放黨中央堅決維護民營企業産權和企業家權益的強烈信號,引導民營企業和民營企業家增強信心、輕裝上陣、大膽發展。針對侵犯民營企業産權和企業家權益的案件,報告明確表示“對錯案一經發現、堅決予以糾正”,為民營經濟和民營企業發展壯大提供堅實有力司法保障。
執行難綜合治理更有力
【報告摘要】最高法報告提出,五年來,人民法院受理執行案件4577.3萬件,執結4512.1萬件,執行到位金額9.4萬億元,2022年首次突破2萬億元。
【工作亮點】聯合信用懲戒體系讓失信被執行人“一處失信、處處受限”,918萬人迫於信用懲戒壓力主動履行了義務。在加強失信懲戒的同時,強化守信激勵。浙江麗水法院邀請耄耋之年創業還債的守信老人為“誠信履行”代言,帶動1260多名被執行人主動履行債務。
【深度解讀】在余茂玉看來,從2016年開始的攻堅行動基本解決執行難問題,聲勢浩大,得到了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援。“經過三年努力,我們如期實現了預定目標。在這之後,人民法院咬定青山不放鬆,持續加大執行力度,向著切實解決執行難目標不斷邁進。特別是近年來,緊緊依靠黨委領導,健全解決執行難長效機制,持續推進執行難綜合治理、源頭治理,有力促進了法治社會和誠信社會建設。”余茂玉説。
特色環資審判體系更完善
【報告摘要】最高法報告提出,人民法院深入踐行“兩山”理念,五年來,審結環境資源案件129.3萬件,審結檢察機關和社會組織提起的環境公益訴訟案件1.7萬件。基本建成中國特色環境資源審判體系,中國環境司法在全球環境治理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工作亮點】人民法院貫徹保護優先、預防為主、損害擔責等原則,制定生態環境侵權禁止令、懲罰性賠償等司法解釋。審理非法進口“洋垃圾”、環境監測數據造假、非法圍填海域等案件,助力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雲南法院審理綠孔雀預防性保護公益訴訟案,加強生物多樣性司法保護。
【深度解讀】余茂玉表示,在保護生物多樣性方面,最高法制定生態環境侵權禁止令司法解釋,發佈專題指導性案例。特別是在綠孔雀預防性公益訴訟案中,突破了有損害才有救濟的傳統理念,從保護生物多樣性的角度作出裁判,有效防止損害後果發生。這個案例入選了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展覽。在生態修復方面,人民法院堅持恢復性司法理念,完善長江、黃河生態保護修復司法政策,保護“母親河”。創新適用補植復綠、增殖放流等舉措,判令補植樹木超過9000萬株,放流魚苗超過5億尾。在黃河濕地、三峽庫區等地建設生態司法修復基地,讓受損生態得以修復。
(責任編輯:譚夢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