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國涉外法治人才培養還沒有形成一套規範化、閉環式的涉外法治人才培養體系。”全國政協委員、中華全國律師協會副監事長遲日大連續多年關注涉外法治人才培養問題,他希望能儘快改變上述現狀。
“在當前日趨激烈的綜合國力競爭中,人才越來越成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性資源,要從戰略高度認識加強涉外法治人才培養的重要意義,這對服務‘一帶一路’建設、參與全球治理和涉外法治建設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遲日大告訴《法治日報》記者。
遲日大調研發現,與之不相適應的是,我國涉外法治人才數量嚴重不足,能夠處理跨國法律事務、解決國際法律爭端、參與全球治理的法治人才相對緊缺,有資格對涉外法治人才進行培養的院校及其招生人數還相對較少;在人才培養的課程設置上,仍處在傳統國際法學科教學當中,尚未打破學科壁壘,難以達到培養高層次、複合型、創新性人才的要求;高校在涉外法治人才實務實訓課程的設置方面相對粗放,且缺少與國際組織、仲裁機構、跨國企業等實務性機構的合作,導致很多學生缺少實踐經驗,難以滿足就業市場對於涉外法治人才的需求。
為此,遲日大建議加快出臺國際治理人才培養實施方案,逐步增加培養院校數量及招生人數。同時建議中央和地方政府加大政策、資金扶持力度,並圍繞一些高校建設國家級示範性涉外法治人才培養基地,發揮地區示範輻射作用,與地區內其他院校進行經驗交流和協助,並逐步批准更多政法院校及高校的法學院招收涉外法治方向的研究生。
同時,優化課程設置,打造相容多元的涉外法治學科體系。遲日大説,在當前複雜的國際形勢下,單純的法學教育已無法滿足多元化的全球治理需求,要打破學科壁壘,注重法學與非法學之間的學科交叉融合教學。各高校要促進教學改革,積極打破學科壁壘、加強與高校內其他學院(如外語學院、行政學院等)的合作,建立跨學科人才培養模式;也可以積極探索不同高校之間、高校與政府機構之間、高校與仲裁機構和跨國企業之間的橫向合作,共同構建政府高校社會協同的立體化涉外法治人才培養體系。力求培養出以法律為核心、兼具多學科知識背景的高層次、強能力、複合型人才。
遲日大還提出整合實踐實訓資源,強化涉外法治人才的實戰能力。充分調動整合各方優勢資源,為涉外法治人才培養提供更多實習崗位和機會,培養真正符合實際需求、具備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法治人才。
此外,遲日大建議建立涉外法治人才繼續教育機制。“在資訊社會和知識經濟時代,知識和經驗的更疊迅猛,加強學校教育與繼續教育的銜接機制建設尤為必要。”
(責任編輯:譚夢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