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自立自強”再次成為今年全國兩會熱點。習近平總書記日前參加江蘇代表團審議時強調,加快實現高水準科技自立自強,是推動高品質發展的必由之路。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我們要開闢發展新領域新賽道、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從根本上説,還是要依靠科技創新。我們能不能如期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關鍵看科技自立自強。
連日來,代表委員紛紛就此建言獻策,諸如全國人大代表、北京證監局局長賈文勤建議“大力發展科創基金,助力高水準科技自立自強”,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科學院金屬所研究員孫東明建議“加速推進關鍵核心技術國産化自主可控進程”等。
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指出,“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堅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加快實現高水準科技自立自強。”國務院總理李克強5日在政府工作報告中也指出,“科技政策要聚焦自立自強。完善新型舉國體制,發揮好政府在關鍵核心技術攻關中的組織作用,突出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
由是觀之,科技自立自強無疑是國家強盛和民族復興的戰略基石,是應對風險挑戰和維護國家利益的必然選擇,是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品質發展的本質要求。換言之,科技自立自強是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重要內涵、重要任務、重要保障,是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性因素之一。
那麼,如何“加快實現高水準科技自立自強”呢?
在筆者看來,就資本市場而言,其在金融運作中具有“牽一髮而動全身”的作用,隨著各項改革不斷深化,新時代新征程上奮力推進高水準科技自立自強,更是大有可為。
“以國家戰略需求為導向,集聚力量進行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關,堅決打贏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加快實施一批具有戰略性全局性前瞻性的國家重大科技項目,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加強基礎研究,突出原創,鼓勵自由探索”“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發揮科技型骨幹企業引領支撐作用,營造有利於科技型中小微企業成長的良好環境,推動創新鏈産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的這些具體路徑,無不與資本市場緊密相關。
資本是創新的杠桿,企業是創新的生力軍,資本市場則是其中的橋梁。事實上,新中國資本市場建立30多年來,特別是近十年來,隨著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不斷完善,對科技創新的支援作用日益彰顯,資本“活水”不斷流入科技創新領域,助力我國科技高水準自立自強,為實現科技、資本和産業的良性迴圈奠定了良好基礎。
目前,科創板已成我國科技創新型企業聚集地,匯聚了500余家上市公司,高度集中于新一代資訊技術、生物醫藥、高端製造、新能源、新材料、節能環保等六大領域,産業集聚效應突出,已有多個“卡脖子”領域的硬科技企業在科創板成功上市;創業板則聚焦“三創四新”,高新技術企業佔比接近90%,其中戰略性新興産業企業佔比超過60%;北交所創新型中小企業集聚效應也逐步顯現,戰略性新興産業、先進製造業公司佔比超過八成。
下一步如何更好發力?綜合研判今年全國兩會場內外聲音,各方共識主要集中在:
一是全力以赴抓好全面實行股票發行註冊制改革。進一步向“硬科技”企業敞開大門,以市場化方式引導更多資金流向戰略性新興産業,讓這些企業在研發上敢大膽投,在創新上底氣足。
二是進一步完善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建設,促進各層次市場協調發展、有機互聯,提升科創企業融資可得性和便利度。同時,統籌好股市和債市協同發展。
三是大力發展科創基金。賈文勤代表就建議,為推動科創基金在我國加快實現高水準科技自立自強中發揮更大作用,應有針對性地解決科創基金面臨的痛點、難點問題。
今年是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開局之年,是實施“十四五”規劃承前啟後的關鍵一年,是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奠定基礎的重要一年。開局關乎全局,起步決定後程。筆者相信,站在新的歷史起點的中國資本市場,奮楫揚帆再出發,一定能譜寫出推進科技自立自強更加絢麗的新篇章。
(責任編輯:王擎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