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宇宙、ChatGPT相繼成為“頂流”,人們已然習慣數字經濟的“高大上”“新特奇”。但在多位全國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看來,其發展仍須從解決社會剛需出發,助力化解各類民生痛點。
青少年心理問題是全國人大代表、科大訊飛董事長劉慶峰的關切之一。他發現,近年來此類問題愈發凸顯,但從事校園心理健康的專職人員嚴重不足。儘管中國多地已開始探索學生心理問題篩查預警及干預追蹤的工作機制,心理篩查預警覆蓋率不足、準確率不高、干預閉環率低等問題卻仍然存在。
他向記者表示,希望通過人工智慧技術,對孩子遇到親子關係、人際關係敏感、身體健康、校園霸淩、考試焦慮等問題進行自動分析,判斷心理問題的嚴重程度和成因,進行有針對性的引導和干預。為此,可以搭建青少年心理健康管理平臺,建立從篩查預警到干預追蹤的全流程管理機制,提升全國青少年心理篩查覆蓋率和預警準確率。
除了呵護童年,保障晚年也是社會剛需。眼下中國民眾養老需求不斷上升,但“老年數字鴻溝”等現象,讓相關高品質供給存在明顯缺失。
全國政協委員、農工黨中央委員、陜西省高級人民法院副院長鞏富文認為,應當發揮好網際網路、人工智慧等現代科技作用,助力養老服務智慧化升級。
儘管數字技術和智慧工具還無法完全替代人的陪伴,但已有條件補足一些短板。鞏富文以深圳市養老護理院與某網際網路企業合作,建立安全守護系統“隱形護理員”為例説,現代科技産品在適老化方面的應用,可以克服養老服務資源在城鄉和區域間的非均等化程度,極大節約人力成本,為老年人構建更安全的生活環境。
就業更是民生之本。面對穩就業的艱巨任務,今年政府工作報告將全年城鎮新增就業目標“加碼”至1200萬人左右。數字經濟滲透入各行各業,會不會搶人類“飯碗”?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院長劉尚希對此並不擔心。在他看來,數字經濟為就業帶來了杠桿效應。
“作為未來經濟的主體形態,數字經濟展現出顯著引領作用,就業方面更是如此。”劉尚希説,隨著中國數字經濟發展,其創造的新就業崗位佔比約三成,産生的新職業中多數與數字化密切相關,在第三産業中,數字經濟帶來的崗位佔到六成。數字化在顛覆經濟的組織方式,也在衍生新的就業形態,甚至改變了就業的定義。
劉尚希認為,應鼓勵、支援和拓展平臺就業,以電商、網約車、物流配送、線上教育、資訊服務和數字場景設計等作為吸納青年就業的主要方式。“各類短期就業促進政策(如高校擴招、補貼存量企業穩崗等)難以作為長期政策使用,應以加快經濟的全面數字化轉型來促進就業。”
在代表、委員們勾畫的圖景中,數字經濟可以成為應對民生挑戰的關鍵拼圖。但讓理想照進現實,還需要技術作為基礎。
隨著ChatGPT爆火,認知智慧技術引發全球關注。劉慶峰呼籲加快推進中國認知智慧大模型建設,從而在自主可控平臺上讓行業儘快享受AI紅利,讓每個人擁有AI助手。
他建議,支援認知智慧大模型技術的行業示範應用,推動認知智慧大模型在教育、醫療、辦公、人機交互和人工智慧生成內容領域的價值落地。與此同時,要進一步加大力度支援人工智慧國産軟硬體技術底座,“中國認知智慧大模型只有在國産技術底座上發展,才能有自主可控的大未來”。
(責任編輯:譚夢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