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最高人民法院司改辦負責人、國際合作局副局長何帆
“近年來,全國法院緊緊牽住深化司法體制改革的‘牛鼻子’,堅持向創新要活力、向改革要動力,全面準確落實司法責任制,努力實現‘讓審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負責’,切實做到放權不放任、用權必擔責、失職必問責,向全社會提供優質合格的司法公共産品。”近日,最高人民法院司改辦負責人、國際合作局副局長何帆接受《法治日報》記者採訪時説。
四級法院各司其職效果整合
“目前,我國法院實行‘四級兩審制’的審級制度,總體上符合我國國情和發展需要。”何帆説。
為進一步深化訴訟制度改革,推動法律正確統一適用,2021年9月27日,經全國人大常委會授權,最高人民法院啟動為期兩年的四級法院審級職能定位試點工作。
據何帆介紹,這項試點的根本目標,就是要根據案件的繁簡程度、規則意義、審理難度,實現案件在不同審級的合理分佈,推動合適層級的法院審理合適的案件,確保案件在每個層級的法院都能得到公正審理,達到精準定分止爭的效果。
“一年多來,我們推動民事、行政案件級別管轄調整,實現審判重心合理下沉、促進糾紛就地實質性化解;通過完善提級管轄機制,發揮重大、典型案件‘審理一件,指導一片’的裁判示範效應;通過改革再審申請程式,實現依法糾錯與維護生效裁判權威相統一,優化了最高審判機關統一全國法律適用的職能。”何帆説。
試點成果在全國多地綻放光彩。吉林、遼寧、廣東等地法院開展員額編制動態調整,審判資源進一步向一線傾斜、向基層傾斜。北京、江蘇等地法院探索建立當事人申請提級管轄機制,充分發揮當事人參與和監督作用。浙江等地高院推動民事、行政再審申請交叉審查機制,提升再審程式公信力。
截至2022年年底,全國法院提級管轄案件累計1132件,其中50%以上屬於新類型、疑難複雜案件或具有普遍法律適用指導意義的案件,有效解決數據權利確權、網路不正當競爭、新業態用工主體資格、“雙減”政策下教育培訓合同效力等前沿法律問題。各高院累計受理當事人民事、行政再審申請366386件,其中不服本院生效裁判的再審率為10.59%,改判率29.49%,並沒有出現人們擔心的“自己的刀削不了自己的把”現象。
繁簡分流跑出司法為民“加速度”
“面對法院辦案壓力日益增大的現狀,除了要積極推動編制、員額配置向基層和辦案一線傾斜,更重要的是推動制度挖潛,向制度變革和科技創新要‘生産力’。”何帆説。
2021年年底,最高法在順利完成為期兩年的民事訴訟程式繁簡分流改革試點基礎上,推動試點成果寫進新修改的民事訴訟法。何帆表示,在貫徹落實民事訴訟法過程中,法院始終堅持將公正司法放在首位,堅決防止以犧牲案件品質為代價換取審判效率提升。
各級法院嚴格把握繁簡程式、審判組織的適用條件,尊重當事人的知情權、選擇權、異議權,切實防止程式濫用。準確適用審理程式和審判組織轉換機制,確保“當繁則繁,應簡則簡”。針對不同類型案件的特點分類施策、加強監督,確保“獨任而不放任”。
“人民法院始終堅持‘提效率不減權利’的原則,高度重視通過繁簡分流提升人民群眾司法獲得感,儘快兌現當事人訴訟利益。”何帆説,通過改革,為人民群眾提供更豐富多元的解紛選項,按照案件特點精準匹配相應的審判資源,讓改革的紅利真正惠及人民群眾,讓公平正義可觸可感可信。
“四新”模式讓公平正義再“提速”
2017年以來,最高法推動設立杭州、北京、廣州網際網路法院和成都、長春、蘇州網際網路法庭,支援各地加強網際網路專業化審判機構建設,公正高效處理網際網路糾紛,構建“新”的網際網路專業化審判體系。
據何帆介紹,人民法院積極推廣線上審理機制,實現司法數據電子化、訴訟活動網路化、裁判初步智慧化。建成全國統一的“人民法院線上服務平臺”,實現從起訴立案到宣判執行全流程網上運作。2022年,全國法院網上立案1113.5萬件,線上開庭287.5萬場,線上調解1362.52萬次,電子送達7544萬次,構建線上線下雙軌並行、有序銜接的“新”的線上司法模式。
2021年以來,最高法出臺《人民法院線上訴訟規則》《人民法院線上調解規則》《人民法院線上運作規則》和規範區塊鏈、人工智慧司法應用的意見,為線上司法“定尺規”,為程式適用“立規矩”,為技術應用“明邊界”,構建“新”的網際網路司法程式規則體系。
為加強網路空間治理,各級法院依法規範直播帶貨、付費點播等新興業態,嚴厲打擊網路刷單、“空包”洗錢等網路黑灰産業,深度參與跨境交易、平臺治理等領域的國際網路空間治理,促進完善國際標準和準則,構建“新”的網路空間司法治理模式。
“下一步,最高法將持續深入推進司法責任制、審級職能定位、網際網路司法等各領域重點改革舉措,通過制度建設打基礎、破難題、謀長遠、固根本,確保各項任務均衡發展、縱深推進,以司法之力助推中國式現代化。”何帆説。
(責任編輯:譚夢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