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工業和資訊化部部長金壯龍、科學技術部部長王志剛、生態環境部部長黃潤秋出現在十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第一場“部長通道”上,回答中外記者提問。
工業和資訊化部部長金壯龍表示,今年工業經濟發展有不少有利因素,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決定性勝利,存量政策、增量政策疊加發力,會進一步釋放市場主體活力、釋放居民消費潛力、釋放産業升級動力。
金壯龍説,今年工業經濟有望回升向好,下一步,將重點抓好四項工作:首先,促進重點行業的增長,主要是佔GDP比重在1%以上的行業;第二,加大投資。推進産融結合,鼓勵金融機構、資本市場加大對製造業的支援力度。充分發揮政府産業投資基金的引導作用,帶動社會資本加大投入。同時,做好外資項目的服務和保障,鼓勵外資擴大在華投資;第三,擴大消費。首先要穩住新能源汽車大宗消費,同時繼續開展智慧家電、綠色建材下鄉活動。推動製造業“三品”行動,就是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第四,發揮地方積極性。
在提升和改造傳統産業方面,金壯龍表示,工信部認真貫徹落實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正在加強頂層謀劃,研究制定加快推進傳統産業改造升級的指導意見。大的方向是聚焦高端化、智慧化、綠色化,使我國傳統産業從中低端向中高端邁進。
金壯龍表示,對於5G的發展,下一步的重點是保持5G良好發展勢頭,具體舉措用三個字概括:建、用、研。“建”就是多建基站,今年將新建開通5G基站60萬個,今年將超過290萬個基站。“用”即擴大5G應用,要實施“5G+”行動計劃,計劃“十四五”期間建1萬個以上的5G工廠。“研”,就是發揮好政府、企業、研究機構的作用。工信部正在總結推廣5G經驗,支援産業界組建了6G推進組,加快6G研發。
對於加強基礎研究的重要性、企業在科技創新中的主體地位、人工智慧領域的發展等熱點問題,科學技術部部長王志剛一一進行了解答。
對於如何推進基礎研究工作,王志剛介紹,首先,加大對基礎研究的投入。基礎研究佔全社會研發投入比例連續四年超過6%,與全國研發投入相比,基礎研究投入增速更快;其次,在國家創新能力建設方面,基礎研究的能力建設也是擺在非常重要的位置。加快建設國家實驗室、全國重點實驗室、數學研究中心,加強基礎研究基地和平臺建設;第三,加強頂層設計。
王志剛強調,“科技部一直在積極推進企業成為科技創新主體。下一步,科技部會進一步加大對企業成為科技創新主體的支援。”企業作為創新的主體,也是科學研究的主體,在新方法提出、新科研範式形成、新領域研究、新現象解釋等方面,以及成果轉化成技術、轉化成高科技産業的各個階段,都要發揮在科技創新方面的主體作用。
對於時下受關注度較高的ChatGPT以及人工智慧行業的發展,王志剛説,AI領域是大方向、大領域,影響不僅在科技領域,也涉及其他領域的賦能應用。這方面科技部已經作了很多部署。
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是辯證統一、相輔相成的。生態環境部部長黃潤秋表示,必須把生態環境保護放在經濟社會發展的大局中考量,統籌好發展與保護的關係。一方面,既要支撐服務保障好經濟平穩運作和發展向好;另一方面,要守好生態環境底線,以高水準保護推動經濟高品質發展。
黃潤秋介紹,我國重點城市PM2.5濃度累計下降了57%,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了34.4%,地表水優良水質斷面比例增長23.8個百分點。中國是全球空氣品質改善速度最快、清潔能源利用規模最大、森林資源增長最多的國家。
“去年一年,生態環境部本級審批180個重大項目,涉及的投資1.9萬億元。指導地方審批12.3萬個項目,涉及投資23.3萬億元。這些都為穩經濟、促發展作出了貢獻。”黃潤秋表示,生態環境部做法主要是“123”,“1”是落實好“一套政策”;“2”是暢通“兩項機制”;“3”是落實好“三本台賬”。
對於新的一年,黃潤秋表示,“生態環境部會繼續用好‘123’的政策,繼續強化經濟發展過程中的環評要素保障。同時,還要強調守牢底線,這方面有‘345’的考慮。”
具體來看,所謂“3”,就是守住“三條底線”:一是生態優先、綠色發展,這是總要求;二是依法依規。法律法規和標準是剛性的,不能動,這個底線不能破,特別對一些重大的、性質比較惡劣的違法行為,生態環境部會嚴肅查處、決不姑息;三是生態環境品質只能向好不能變差的底線。
“4”是把好“四道關口”:一是環評審批准入關,包括規劃環評、項目環評,包括前期的“三線一單”區域準入;二是排污許可關;第三道關、第四道關是兜底的,監督執法關和督察問責關。
“5”是重點關注“五類項目”,如涉“兩高”項目、生態敏感項目,向中西部地區轉移排放比較高的産業項目,涉圈水圈地的公園類項目,還有人民群眾和社會反映強烈的項目。對這些項目嚴格審批、嚴格把關。
(責任編輯:王擎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