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財經3月5日訊 (記者 譚夢桐)2023全國兩會首場新聞發佈會于3月3日下午在人民大會堂一層新聞發佈廳舉行,這意味著2023全國兩會時間已開啟。兩會時間,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們的提案議案備受關注,讓我們來看看代表委員們是怎麼説的?
資料圖(視覺中國)
著力恢復擴大消費
去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要把恢復和擴大消費擺在優先位置。
在國新辦3月2日舉行的“權威部門話開局”系列主題新聞發佈會上,商務部對接下來的促消費作了部署。
今年全國政協十四屆一次會議新聞發佈會上,對於中國經濟復蘇,大會新聞發言人郭衛民提到,委員們建議,要以實質性改革舉措改善預期,提振信心,重點把黨的二十大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部署的各項任務儘快落到實處。要堅持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加快恢復和擴大消費。
如何釋放消費新活力,更好提振市場信心,共促高品質發展等,成為代表委員關注的熱點話題之一。
全國政協委員,恒銀金融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江浩然認為,提振信心是當務之急,迫切需要政府出臺系統性舉措,特別要加大政策、資金、人才、市場等方面的支援力度,真正激發市場活力和社會創造力。
全國政協委員、東亞銀行聯席行政總裁李民斌表示,要保障人民的消費能力,必須在穩企業、保就業的基礎上,切實增加居民收入。他建議進一步完善減稅降費措施,提高減免幅度、擴大適用範圍,突出對中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以及特困行業的支援,為企業增活力、添動力,以保住就業市場並持續改善,繼而為增加勞方收入創造更好條件。
全國政協委員、觀瀾湖集團主席朱鼎健建議各地可開展文旅消費促進行動,進一步擴大內需消費。稅收調節是促消費的方法之一,可考慮進一步優化現有措施,增加個人所得稅的附加扣除項目。各地政府在發放消費券時,可對發放批次、對象、券種和數量等進行精密設計、精準投放。做好投放配比,對吃、住、遊、購、娛等文旅業態進行分類帶動。
全國政協委員、步步高集團董事長王填帶來了《關於將消費類基礎設施入池公募REITs的提案》,他提出,作為承接居民消費行為、釋放居民消費潛力的重要載體,消費類基礎設施融資方式有限,相關企業債務逐步推高,建議相關部門將優質的消費類基礎設施納入公募REITs資産池範疇。
資料圖(視覺中國)
科技創新賦能高品質發展
十年來,科技創新深深融入到經濟社會發展各個領域和百姓生活方方面面,提高了我國的發展品質和持久動力。
在“權威部門話開局”系列主題新聞發佈會上,工信部強調,要加強關鍵核心技術的攻關,全面激發企業創新活力,建設一批製造業創新中心,培育一批先進製造業集群,促進創新鏈産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
科技部表示,科技創新在黨和國家事業全局中的地位提升前所未有,作用發揮前所未有,科技賦能成為高品質發展的顯著標誌,科技創新成為引領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動力。
根據科技部發佈的數據,高新技術企業從2012年的3.9萬家增長至2022年的40萬家,貢獻了全國企業68%的研發投入,762家企業進入全球企業研發投入2500強。
今年,全國人大代表,TCL創始人、董事長李東生準備再次在兩會建言製造業,並提出了《關於加大支援科技製造業技術創新與資本投入的建議》。李東生認為,高品質發展是中國經濟持續發展的目標,體現在製造業就是要實現轉型升級,向高端製造拓展,提升工業競爭力。“以實體經濟為本,堅持製造業當家”,是實現高品質發展的重要路徑。
對於製造業高品質發展,李東生建議:一是加大對科技製造企業研發投入支援力度。二是改善科技製造業融資環境,延長貸款期限、放寬融資門檻。三是降低科技製造業生産要素成本,減輕企業負擔。
“應對氣候變化已經是全球關注的話題,如何以科技創新賦能可持續發展,為各生産領域節能降碳提供支撐是一道必答題。” 首次當選全國人大代表的北京微芯區塊鏈與邊緣計算研究院院長董進表示,近年來,部分國家和地區為達成自身減排目標、維持自身産業優勢,正在試圖通過碳關稅等相關措施,迫使包括中國在內的大批發展中國家承擔更多經濟成本。
他建議通過注入區塊鏈、人工智慧等新興科技力量,讓使用可再生能源生産的中國商品,減碳效益更加清晰,更能從容應對國際貿易的新規則、新要求,進一步提升中國商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
資料圖(視覺中國)
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
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加快建設農業強國,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深入實施種業振興行動,確保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在“權威部門話開局”系列主題新聞發佈會上,農業農村部提出要抓緊啟動實施新一輪千億斤糧食産能提升行動,推動糧食産能到1.4萬億斤以上。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要重點強化藏糧于地、藏糧于技的物質基礎,在強化基礎設施建設的同時,還要強化科技裝備支撐。
江西省的全國人大代表溫菲表示,涉種智慧財産權保護力度不夠,是制約行業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目前我國涉種研發企業申請一項涉種專利需要花費3到5年時間,而一項種子新品種産生後能産生經濟效益的週期較短,這極大遏制了種業專利研發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他建議,全方位推進糧食智慧財産權保護,對現有的《種子法》等法律法規適時補充完善,鼓勵各農業大省研究制定配套的地方性法規、規章等,及時總結化解典型涉農涉種矛盾糾紛的有效經驗,重點規範種業研發機構、涉種企業、制種大戶、種農之間的法律關係;同時,打破各農業大省只有唯一一家確認涉種新品種DUS特性職能機構的局面,適當引入市場主體分擔該部分職能,以解決涉種主體申報智慧財産權成本高的弊端,促進糧食産業智慧財産權創新全面健康發展。
近兩年,江西省農業産業技術體系專家、科技特派團團長劉木華委員向大會提交了《關於耕地保護要“長”智慧監管“牙齒”的提案》等,建議充分利用衛星遙感、大數據等技術,對所有耕地資訊進行實時掌握、全週期監管和精細化、精準化管理,並引入耕地保護社會群眾監督機制,爭取把每一塊地的現狀都能掌握清楚,確保“一畝不少、一畝不假”。
(責任編輯:王擎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