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財經3月4日訊(記者 段思琦)2023年兩會3月4日至13日在京舉行。全國政協委員、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黨委書記王建安對中國網財經記者表示,今年帶來了三份提案,其中一份提案聚焦健全我國非傳染性重大突發公共事件應急醫療救治體系建設。
全國政協委員、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黨委書記王建安(受訪者供圖)
自然災害、事故災害、社會安全事件等非傳染性突發公共事件是我國城鄉居民第五大死因,嚴重威脅公眾健康和生命安全,危害社會經濟持續穩定發展。非傳染性應急醫療救治體系承擔著急危重症患者現場鑒別、就地處置、及時轉運以及綜合診治等職能。王建安表示,加強非傳染性重大突發公共事件的應急救治能力,是國家區域應急力量建設的重要內容之一,也是國家社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建設的重要內容。
王建安指出,當前我國急救資源主要分佈在發達地區、大城市,農村急救資源不足,急救網路不健全。急救資源來源複雜、缺乏統籌管理,重大應急狀態下缺乏有效銜接。院前急救模式多樣、各有利弊,各地救護車裝備配備標準不一、品質參差不齊。另外,現有救治體系未充分考慮應急狀態下激增需求的情況。
再加之,當前院前醫療急救人員隊伍數量嚴重不足,群眾醫療急救知識與技能普及率偏低。我國應急醫療救治無論是體系建設還是運作機制,都依然存在明顯的短板和提升空間,亟待完善和加強。綜上所述,現提出以下建議:
(一)健全應急醫療救治網路體系
1.依託國家緊急醫學救援基地,建設國家級應急醫療救治中心,加大政策支援和政府投入,增加人員編制、設備準入和專項投入,並在此基礎上建立省-市-縣-村四級聯動醫療救治中心,健全日常緊急救治聯動機制和重大突發事件緊急救治聯動機制,明確“平時”和“戰時”職責及轉化模式。
2.夯實縣鎮村一體化急診急救體系,建設縣域“五環急救鏈”,堅持城鄉融合全域急救的發展理念,創新急診急救服務模式,形成“123”框架急診急救“一張網”,做好“縣鎮村急救縱向一體化分級聯動”與“120急救網點佈局向鄉鎮延伸”兩個銜接,縮短院前急救時間,提高院前急救效率。
五環急救鏈(受訪者供圖)
3.規範院前急救網路體系建設。由政府主導統一各地院前急救模式,合理規劃院前醫療急救中心及分部、分中心、急救站點佈局。衛生行政部門和國家級應急醫療救治中心共同推進完善院前急救制度體系。加快建設覆蓋全國的航空急救體系和救援模式,推進“無人機”在應急救治中的應用,完善航空醫療救援體制和法律。規範救護車物資設備配備標準。
(二)建強院前醫療急救人員隊伍
一是增強崗位吸引力。建立特殊崗位津貼,加強編制保障力度,提高薪資待遇,創造良好的執業環境。二是加強專業培訓。將院前醫療急救專業納入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範圍。三是探索專業職稱評定體系,可包括急救(助理)醫師職稱系列、急救護士職稱系列、急救調度員職稱系列及醫療救護員職稱系列。
(三)提升急救醫療體系資訊化水準
一是借助5G資訊技術加快各地急救中心調度平臺的資訊化建設,制定統一的院前醫療急救資訊化標準,實現不同醫療機構醫療資訊的同質化。二是在確保資訊安全的基礎上構建院前院內資訊共用平臺,實現院前院內的協同救治。
(四)提升社會急救能力
一是全面推進急救知識與急救技能的普及推廣,提高全民自救、互救意識,針對大、中、小學等不同人群開設急救知識技能培訓課程,針對電力、煤礦、化工等特定職業人員,不僅要掌握基本的心肺復蘇、創傷急救等技能,還要掌握瓦斯毒氣應急處置處理方法。二是增設公共場所急救站,政府投入,鼓勵企業、民間資本支援,全面推廣公眾普及除顫(Public Access Defibrillation,PAD)項目。
(責任編輯:王擎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