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創新藥的研發已經成為全球醫藥創新的重要力量。去年共有15個國家1類新藥獲批上市,達到歷史最高點,我國在全球醫藥創新發展的貢獻率穩步升高,進入全球第二梯隊。
然而,我國生物醫藥創新仍存在原始創新短板,例如在創新研究缺乏有轉化意義的新機制、新靶點;臨床研究資源不足;研發聚集于熱門靶點現象明顯,普遍存在同質化等方面。未來,政策上如何優化、鼓勵、引導、支援創新藥發展?在今年的全國兩會上,多位人大代表就這一話題提出了相關建議。
創新研發扎堆現象
日益凸顯
在2021年“聲音·責任”醫藥衛生界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座談會上,全國人大代表、江蘇恒瑞醫藥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孫飄揚表示,我國的創新藥市場存在過度重復的問題,例如PD-1,是最典型的案例。“因為PD-1涉及的適應證最廣,市場也最急需,企業積極性很高,加上資本的推波助瀾,PD-1的泡沫炒得很高。”
PD-1市場賽道擁擠,已經成為行業共識。3月5日,科創板上市公司百奧泰宣佈終止兩款在研新藥的臨床試驗,其中一款是重組人源化抗PD-1單克隆抗體注射液。對於終止PD-1藥物研發,百奧泰介紹,從各家PD-1單抗的臨床數據來看,預計未來2年-3年,全球上市PD-1産品將可能超過20個,市場競爭日趨激烈。中國是PD-1競爭最激烈的地區,全球154個PD-1,其中85個由中國企業研發或合作開發,佔比達到55%。PD-1全球和國內的PD-1單抗的研發賽道已經變得擁擠,繁多的研發競品也加劇了對CRO公司(醫藥外包研發服務機構)的競爭,使得開發成本進一步加劇。
值得一提的是,當下除了PD-1之外,熱門靶點BTK、PARP等也是國內創新藥企研發扎堆領域。
“當下,國內已經有不少企業具備較強的模倣創新能力,能夠快速跟蹤國外已成藥的新靶點,進行me-too、me-better藥物的開發。這也造成了企業為了追求短、平、快的産出,扎堆追逐熱點,同質化競爭嚴重,導致大量的資源浪費,不利於醫藥行業的長期發展。”全國人大代表、中國藥促會副會長、貝達藥業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丁列明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
代表呼籲加快審評審批
助力創新藥發展
2020年1月22日,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公佈新版《藥品註冊管理辦法》,在法律的層面上進一步鼓勵醫藥創新。然而,在如何更高水準地做好頂層設計,縮小與發達國家差距,進一步增強原始創新能力,讓創新進一步落地等方面我國仍有提升和優化空間。對於行業創新發展存在的問題,代表們也給出了相關建議。
孫飄揚指出,應當通過頂層設計來引導創新藥研發投入。此外,應加快審評審批,縮小與國外的差距,讓國內藥企與跨國藥企站在同一起跑線。構建創新藥價值體系,引導企業做真正的創新,把資金用到關鍵的地方。此外,還要解決創新藥進入醫保目錄後的最後一公里問題。
“2020年初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進一步凸顯了藥物自主創新的重要性和緊迫性。”丁列明向《證券日報》記者表示,我們更要加強自主創新,這對保障民生,維護國家醫療衛生戰略安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對於進一步優化國産創新藥審評審批程式,加快自主創新藥上市審批速度,丁列明提出四點建議:建議進一步加強資訊公開力度;進一步提高項目審評溝通效率;建議靈活把控早期臨床研究技術審評要求;建議財政上給予CDE(國家藥監局藥品審評中心)更多經費支援,提升藥品審評人員的福利待遇,並增加審評人員數量。
齊魯制藥總裁李燕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建議加強基礎研究,強化以“新藥上市”為核心的醫藥創新。“政策上,一是建議持續進行審評審批制度改革,提升審評審批的品質和效率,在保障安全性的前提下將更多責任賦予企業、機構和市場;二是進一步推動中國藥品註冊標準科學化發展,加快藥品註冊技術要求與國際要求的協調統一;三是進一步提升國家臨床研究體系,完善臨床研究機構網路,落實臨床研究鼓勵機制,支援醫院、機構與人員開展臨床試驗,將臨床試驗條件和能力評價納入醫療機構等級評審,對開展臨床試驗的醫療機構建立單獨評價考核體系,鼓勵醫療機構設立專職臨床試驗部門,完善臨床試驗相關激勵措施,提升參與臨床試驗的積極性。”
(責任編輯:張倩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