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五年為週期,規劃未來經濟社會發展走向,是我國落實發展戰略、凝聚發展共識的重要方式。
5日提請十三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審查的“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草案,對“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設置了5大類20項主要指標。與“十三五”規劃相比,有新增的指標,有刪減的指標,也有提法發生變化的。
經濟發展:GDP年均增速不設量化指標
與以往的五年規劃一樣,“經濟發展”類指標排在首位。不過,此次“經濟發展”指標中沒有設定五年GDP年均增速預期性指標,而是強調“保持在合理區間、各年度視情提出”。
“這實際上是一種‘彈性指標’,凸顯更加重視經濟發展的品質和效益,同時也體現了應對外部環境不穩定性不確定性增加的考量。”清華大學國情研究院副院長鄢一龍表示,不設量化指標並不代表經濟增速不重要,我國仍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發展是第一要務,保持經濟中高速增長依然重要。
預期性指標是國家期望的發展目標,主要依靠市場主體的自主行為來實現。除了GDP增速,“經濟發展”還有兩個預期性指標:全員勞動生産率增長高於GDP增長、2025年常住人口城鎮化率提高到65%,折射未來發展潛力所在。
創新驅動:各項指標全面升級凸顯高品質
“創新驅動”類各項指標全面升級:2025年數字經濟核心産業增加值佔GDP比重提高到10%;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年均增長7%以上、力爭投入強度高於“十三五”時期實際;每萬人口高價值發明專利擁有量達12件。
“數字經濟正日益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動能,相關指標的設立非常具有前瞻性,體現了我國‘十四五’時期搶佔産業制高點,推動經濟高品質發展、構建新發展格局的考量。”全國人大代表、廈門大學經濟學院金融係教授潘越表示。
發明專利相關指標,與以往相比增加了“高價值”要求,更加強調創新的品質而非數量。
與“十三五”規劃綱要相比,“科技進步貢獻率”“網際網路普及率”沒有設立在主要指標中,體現出指標調整的與時俱進。
民生福祉:新增失業率、醫師數、托位數等指標
20項主要指標中,直接事關民生福祉的有7項,規劃綱要草案的“民生溫度”十足。
城鎮調查失業率控制在5.5%以內、每千人口擁有執業(助理)醫師數達3.2人、每千人口擁有3歲以下嬰幼兒托位數達4.5個,為三項新增指標。
“相比城鎮新增就業人數,城鎮調查失業率更能全面反映就業的真實情況,這是根據當前就業形勢、就業形態變化而進行的調整。”全國人大代表、福建師範大學經濟學院院長黃茂興説。
後兩項新增指標,回應了人民群眾反映較多的看病難、入托難等問題,體現出目標導向與問題導向相統一的原則。
與“十三五”規劃綱要相比,農村貧困人口脫貧、城鎮棚戶區住房改造兩項指標如今不再設立。我國脫貧攻堅戰已取得了全面勝利。
綠色生態:約束性指標調整突出碳達峰導向
“綠色生態”類取代“十三五”規劃綱要中的“資源環境”類,此類指標全部為約束性指標,雖然指標數由原來10項減到5項,但個個分量十足。約束性指標是政府對人民的承諾,是在預期性基礎上進一步強化政府責任的指標。
“耕地保有量”“新增建設用地規模”“萬元GDP用水量下降”“非化石能源佔一次能源消費比重”“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減少”等指標不再出現在主要指標中,但分散在不同篇章繼續指引綠色發展。
“隨著生態文明建設的不斷推進,我國正從原先的環境治理轉向綠色發展的新階段,指標設置也做了及時調整。雖然指標數量減少,但不代表政府對資源環境的重視程度弱化了,含金量不減。”黃茂興説。
單位國內生産總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分別降低13.5%、18%,森林覆蓋率達到24.1%……這些“硬核”指標充分彰顯經濟發展的“綠色”底蘊。
“指標設置上,碳排放達峰導向性更強、更有針對性。目標值設置上,充分考慮到‘十三五’時期生態環境明顯改善的實際,目標科學可達,不搞簡單加碼。”全國政協委員、廣東省生態環境廳廳長魯修祿表示。
安全保障:兩項約束性指標亮相
“安全保障”為新增板塊,糧食和能源綜合生産能力兩個約束性指標首次列入五年規劃主要指標:2025年糧食綜合生産能力6.5億噸以上、能源綜合生産能力46億噸標準煤以上。
這是統籌發展與安全的充分體現。
“當今正處於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錯綜複雜的國際環境帶來新矛盾新挑戰,必須強化底線思維,增強風險意識,築牢國家安全屏障。”鄢一龍説。
新階段、新目標要求指標體系與時俱進。20項主要指標,既有對以往指標的承接延續,也有根據時代要求的改進創新,更加符合當下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以及未來五年的發展需要。
指標是行動的“指揮棒”。未來中國的美好藍圖,將在全國億萬人民的真抓實幹中,一步一步變為現實。
(責任編輯:朱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