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為政首,糧安天下。” 糧食事關國計民生,糧食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基礎。2021年中央一號文件把提升糧食和重要農産品供給保障能力作為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的首要任務,充分體現了糧食安全在“三農”工作中的重要位置。
3月5日,農業農村部部長唐仁健在十三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首場“部長通道”上表示,這些年我國糧食生産保持“17連豐”,連續6年保持在1.3萬億斤以上。我國糧食每人平均佔有量連續多年超過每人平均400公斤的國際糧食安全標準線。“我國的糧食安全是有保障的,我們完全能端牢中國人的飯碗”。
我國糧食安全的“壓艙石”該如何築牢?針對這一話題,多位代表委員在全國“兩會”期間建言獻策。
打好種業“翻身仗”
作為農業的“晶片”,種業的“翻身仗”問題在2020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和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中頻頻“露臉”,體現出中央對於種業問題的高度重視。
“糧食安全這根弦我們任何時候都不能松。”全國政協常委、中國農業科學院副院長萬建民在“委員通道”採訪中指出,雖然中國糧食夠吃,但保障糧食安全工作還需要進一步加強,體現在一些生産用種子還存在短板和弱項,大豆和玉米的産量與國際先進水準有較大差距,部分種源仍依賴進口。他表示,要打好種業翻身仗,需從種子資源收集保存、種業科技創新、優勢企業培育等方面來加強糧食安全。
要打好種業“翻身仗”,開展種源“卡脖子”技術攻關是關鍵。全國政協常委、廣東省政協原副主席、民盟中央原副主席溫思美指出,目前我國農作物種業育種創新和種業經營方面均存在明顯的短板,體現在種業科技隊伍不穩定、種子企業實力弱等方面。他建議,應設立長期穩定的農業生物種質資源研發專項,落實和完善種質資源從業人員的相關待遇政策,並從政策層面探索建立有利於科企緊密合作的體制機制,以推動種業與産業的高效發展。
在全國政協常委、中化集團董事長兼中國化工集團董事長寧高寧看來,增強科技創新動力、加強智慧財産權保護是保障糧食安全、打贏種業“翻身仗”的先決條件。然而,目前國內種子行業集中度低、企業規模小,部分地區、部分品種的種子市場中近似性品種氾濫,在一定程度上挫傷了市場主體的育種創新積極性。“應該在法律制度層面強化種業智慧財産權保護,加大對違法侵權的執法力度,營造鼓勵創新和公平競爭的環境。”他表示。
護好耕地“大熊貓”
耕地是糧食生産的重要基礎,是國家糧食安全的根本保證,也是我國最為寶貴的資源,其中,黑土地更是“國寶”般的存在。2020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吉林省考察時強調,採取有效措施切實把黑土地這個“耕地中的大熊貓”保護好、利用好,使之永遠造福人民。
來自黑龍江的全國人大代表、黑龍江孫斌鴻源農業開發集團總經理孫斌對黑土地有著濃厚且眷戀的感情。“但是,受大自然的侵蝕和人為因素的雙重影響,黑土地的品質逐年退化,嚴重影響和制約農業生産。”他建議,應建立政府主導、承包者與經營者實施、公眾參與的保護機制,實施統一監督管理。同時,細化黑土地品質保護標準,加強土壤防污,通過“秸稈還田”工程、測土配方施肥、輪作、休耕等方式加速推進保護工作。
每年帶“土”上會的全國人大代表、河南耕地品質保育技術研究中心主任黨永富被媒體稱為“土代表”。他多年來聚焦“治土”問題,提出了“鄉村振興,土壤也要‘振興’”的觀點。他認為,應實行“保護耕地、種糧貢獻與農民養老保險掛鉤”的政策,充分發揮政策導向引領作用,強化耕地品質保護措施。
近年中,耕地“非農化”現象屢禁不止。對此,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所長魏後凱指出,應按照更高標準和品質加強高標準農田建設、農田水利建設,加大耕地“非農化”“非糧化”治理力度,確保有限的耕地優先用於糧食生産,多途徑提高糧食綜合生産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
建好人才“孵化器”
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作為“第一資源”的人才支撐也尤為重要。在全國政協委員、南京財經大學校長程永波看來,國家糧食安全戰略高層次人才培養是關鍵。
他指出,高層次人才培養與供給的嚴重不足已經成為制約我國糧食安全戰略實施的瓶頸問題。“糧食安全是涉及糧食生産能力、糧食流通配置、糧食市場調控、糧食綜合利用等多領域的系統工程,每一領域都離不開人力支撐與智力保障,高水準人才一直是糧食行業發展的內生動力。”
2018年,四部門聯合印發《關於“人才興糧”的實施意見》指出,應培養糧食行業急需博士人才,推進糧食産業相關專業改革與建設,切實提高辦學品質,增強人才培養能力。對此,程永波委員建議,應加強糧食安全學科建設,優化博士學位授予單位和授權點佈局,以便為提升我國糧食綜合保障能力與國際市場配置能力,提供源源不斷的人才支援。
(責任編輯:譚夢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