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股市的代表性指數是上證綜指,國際證券市場的代表性指數基本是成份指數,上述差異備受投資者關注。對此,全國政協委員、申萬宏源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楊成長日前在接受中國證券報記者專訪時認為,綜合指數在亞太地區仍有很大影響力,股市指數優化調整是全球主要市場的常見現象,我國股市可從境外代表性指數編制方法的優化調整中借鑒經驗。
楊成長説,指數優化是基礎性制度建設重要組成部分,以更好地表徵市場變化和服務投資者。
歐美股市代表性指數多為成份指數
中國證券報:為什麼我國股市的代表性指數是上證綜指,而國際證券市場的代表性指數基本是成份指數?
楊成長:歐美股市代表性指數多為成份指數,主要有以下三個原因。一是股市起步早,手工計算方式使發達國家早期股指均為成份指數。這些成份指數長期承擔全市場的表徵功能,投資者有路徑依賴。綜合指數是在電腦技術充分應用後出現的。例如,美國納斯達克市場是世界上第一個電子化證券市場,納斯達克綜指隨之誕生,成為美國股市三大代表性指數之一。二是投資功能提升成份指數影響力。成份指數具有樣本數量有限、流動性好、可複製性強、業績穩定等特點,成為指數基金等投資産品主要參照係。三是交易功能凸顯成份指數市場地位。隨著衍生品市場不斷發展,成份股指成為股指期權期貨、ETF期權期貨等衍生品重要標的。
從亞太地區新興市場看,由於股票市場起步時電腦技術已廣泛應用,在起步階段就已編制綜合指數。目前,綜合指數在亞太地區仍有很大影響力,如南韓的綜合指數等。上證綜指作為境內股市的首只股指,媒體和投資者早已習慣以其作為境內股市的表徵,其代表性地位是歷史與市場自然選擇的客觀結果。
指數優化是常見現象
中國證券報:近期,日本擬對東證綜指(TOPIX)編制方法進行優化,那麼,境外代表性指數在調整上有哪些經驗?
楊成長:指數優化在全球主要市場中是常見的現象。近年來,標普500、東證綜指等國際代表性指數均立足於所在國家或地區資本市場實際,對指數編制方法進行合理調整,以提高指數表徵功能和可投資性。標普500指數對加權方式和新股計入時間均做過調整。標普500指數逐步由總股本加權改為自由流通股本加權,還對新股計入時間進行延長。東證綜指等由總股本加權分步改為自由流通股本加權。今年3月,東證綜指擬從調整指數選樣方法、優化自由流通股本界定方法和加強指數治理等三個方面進行優化。
從境外代表性指數編制方法優化調整看,可供借鑒的經驗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不少綜合指數並不包括全部股票,通常剔除市值小、流動性差的股票。二是新股計入時點差別較大,大多在股價充分博弈之後計入。三是2003年以來,境外代表性指數出現由總股本加權改為自由流通股本加權的趨勢。四是對編制方法調整比較謹慎。比如,日本近期擬對東證綜指編制方法進行優化,計劃2022年3月底前確定方案,分階段逐步採取新的編制方法。此外,指數調整也有教訓。2003年,紐交所綜合指數編制方法由於變動過大,投資者普遍不認可,市場影響力明顯下降。
(責任編輯:朱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