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末,中國大陸60周歲及以上人口為25388萬人,佔總人口的18.1%,老年撫養比為19.6%。2019年,我國養老服務機構34065個,養老服務機構床位數達到761.4萬張,平均每千名老年人口養老床位數僅33.3張。我國越來越多的高齡、失能、失智和患病老人有待獲得專業康復護理服務。
為了解決養老服務存在的“缺口”,今年兩會,全國政協委員、河北省工商聯主席劉勁松提交了《關於鼓勵民營企業進入養老産業領域》的提案。
劉勁松認為,鼓勵民營企業主動參與養老産業,不僅可以有效緩解老年養護壓力,還能拉長産業鏈,催生擴內需、促就業新的經濟增長點。
目前市場上與養老産業密切相關的配套與服務比較滯後,導致部分民營企業定不下心,放不開手腳。為此,劉勁松提出了四條建議:
一是加快出臺更接地氣的醫養結合政策,推動醫養一體化進程。醫養一體化可實現社會資源利用的最大化。目前,醫療機構和康養機構互相獨立、自成系統,康養機構不方便就醫,醫院裏又不能養老,老年人一旦患病就不得不經常往返于家庭、醫院和康養機構之間,也致使許多患病老人把醫院當成養老院,成了“常住戶”,加劇了醫療資源的緊張,使真正需要住院的人住不進來。同時康養機構不具備醫療資質,也不能和甲級醫院“結對子”形成醫聯體,在實際運營過程中已經成為康養機構的“難言之痛”。建議儘快出臺醫養一體化落地政策,允許康養機構和當地醫院成立醫聯體,允許三甲醫院在康養機構內設置“合作醫院”,真正實現“醫養一體化”。包括加強與醫院合作中醫藥康養項目,以傳統中醫、中草藥和中醫療法為核心資源形成一系列業態集合。
二是擴大基礎設施供應,促進産業結構趨於合理。目前,民辦養老機構取得土地比較困難,老舊城區盤活利用存量資源建設養老服務機構難度較大,是造成康養服務設施供應緊張的主要原因之一。機構養老實際上承擔了社會公共利益和集體福利的性質屬性,建議將機構養老建設用地劃到醫衛慈善用地範疇。從源頭上解決養老機構基礎設施供應,有效鼓勵民辦非營利性、營利性養老機構和政府舉辦的公益性養老機構共同發展,降低養老機構基礎成本,充分調動民營經濟進入養老産業、提供養老服務的積極性。建立健全認定養老産業的法規制度,強化標準體系建設,強化醫衛慈善用地出讓後監管,以市場引領充分釋放健康産業紅利,激發民營經濟進入養老産業新活力。
三是建立培養機制,加強康養專業人才培養。部分健康養老政策中有關於康養專業人才培養的指導意見,但落到實處還有堵點。制定相應的人才培養管理制度和從業標準,是解決目前康養人才尤其是養老機構人才短缺的有效途徑。現行教育培養體系裏,高級、中級職業教育是體系化培養康養人才的重要土壤。僅河北省就有多所高等醫學專科學校,建議針對這些院校制定出系列激勵政策,設置康養、老年護理專業和定向委培生,打通“堵點”,促進擴大招生力度和規模,再加上現有畢業生養老服務就業獎勵政策,以保證康養人才能到康養一線就業,有效解決康養人才短缺問題,使我國康養人才得到可持續性發展和良性迴圈。
四是強化頂層設計,探索創新康養産業與商業保險體系有機結合。2016年6月份,人社部出臺了長期護理保險制度試點的指導意見,河北省巨鹿縣在當年第一個正式建立了覆蓋城鄉居民和城鎮職工的長期護理保險制度,承德、秦皇島、保定和石家莊也相繼開展了長期護理保險試點。經過近四年的發展,河北省各試點取得了顯著效果,反映了人們對長期護理保險的強烈需求。建議在各地儘快普及長期護理保險工作的同時,加快長期護理保險商業補充險産品的研發和應用,在國家長期護理保險兜底保障基礎之上,形成多層級社會化康養服務需求解決方案,實現可持續發展。
(責任編輯:朱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