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用基礎研究是突破我國産業鏈供應鏈‘卡脖子’環節制約的關鍵,受疫情影響,來自全球産業鏈供應鏈的風險也在向國內傳導,因此,引導支援高科技企業開展應用基礎研究,不僅是當務之急,也是確保我國産業安全和經濟恢復的重要支撐。”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建材蚌埠玻璃工業設計研究院院長彭壽日前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説。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建材蚌埠玻璃工業設計研究院院長彭壽 陳文 攝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指出,要提高科技創新支撐能力,穩定支援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引導企業增加研發投入。
彭壽介紹,應用基礎研究具有面向市場、面向産業的特點。2019年我國研發支出達2.17萬億元,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59.5%,科技創新成果實現重大突破。“但在取得成績的同時,我們也要認識到,我國在關鍵環節、關鍵領域、關鍵産品上仍存在技術儲備少、成果轉化效率不高、國際競爭力弱的突出問題。”
彭壽認為,要解決這一問題,需要加大支援高科技企業特別是掌握核心技術的企業更多參與到應用基礎研究中,進而解決科技與經濟“脫鉤”現象,提高産業鏈供應鏈的創新力、競爭力和抗風險能力。
他以玻璃行業為例:長期以來,資訊顯示面板是我國僅次於晶片、石油、鐵礦石的第四大單一進口産品,而面板的關鍵原材料——基板玻璃一直受到國外“卡脖子”制約。國內玻璃科技領軍企業通過加大應用基礎研究投入,加快科技成果轉化,成功量産了世界最薄0.12毫米柔性觸控玻璃,並實現了自主生産高世代浮法液晶玻璃基板零的突破,帶動下游行業製造成本下降60%,徹底打破了國外壟斷。
彭壽建議,將産業鏈供應鏈“卡脖子”材料列入“十四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和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同時給予資本金支援。“比如,資訊顯示材料是我國的關鍵基礎材料,目前我們已經取得了系列原始創新成果,掌握了關鍵核心技術,為我國經濟發展和産業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
此外,産業鏈供應鏈的“卡脖子”材料科技含量高、資金投入大、認證週期長,建議國家加大支援關鍵産品在下游的認證和應用,對下游導入産業給予資金支援,鼓勵引導下游企業推動産品的國産化替代,建立上下游協同發展機制,打造我國更具核心競爭力的産業鏈供應鏈。
與此同時,建議圍繞“卡脖子”技術産品開通專利、發明、標準的綠色通道,儘快構建一批支撐産業發展的高水準智慧財産權體系,助推國內企業搶佔國際競爭先機。
(責任編輯:王擎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