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期産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方案》自2017年4月印發已滿3年。昨天下午,全國政協十三屆三次會議開幕後,推動産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成了工會界委員關注的熱點話題。
從改革進展來看,各地陸續推出舉措並付諸實施,廣大産業工人的獲得感不斷增強。但同時,不少工會界委員也關注到了改革推進過程中還存在的困難,他們熱烈討論、集思廣益,呼籲儘快讓《方案》落地見效,讓産業工人“經濟上有保障、發展上有空間、社會上有地位”,為新時代建功立業。
打破技能人才成長“天花板”
許多企業沒有把高技能人才和專業技術型人才、管理型人才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在培養選拔使用上區別對待……
近日,一份針對産業工人的調研,反映出産業工人職業發展通道狹窄、制度空間受限的現實,已經成為影響産業工人隊伍發展、挫傷産業工人積極性的突出問題。
“建議國家出臺相關政策,推動企業實行統一的人力資源管理制度。”全國總工會原副主席、書記處原書記陳榮書委員在《關於拓展産業工人發展空間的提案》中建議,改革現行的企業人事管理和工人勞動管理相區分的雙軌管理體制,實現專業技術人才與行政管理人員橫向交流與縱向晉陞,打通職業生涯發展“雙通道”,促進職工成長成才。
陳榮書委員提出,要打破技能人才成長“天花板”,將工程技術領域職業技能等級與專業技術職務貫通的經驗做法,儘快推廣到各行業、各領域,建立起職業技能等級與專業技術職務兩種通道相互銜接、相互轉換的管理機制,打破産業工人職業轉換、崗位調整、職位晉級的限制,打通産業工人職業發展通道。
讓高技能人才成“網紅”
中國兵器工業集團公司董事長焦開河委員在《關於加快推進高素質産業工人隊伍建設的提案》中,以中部某省舉例,2019年該省技能人才483.7萬人,佔全省城鄉就業人數的16.8%。其中,高級工以上的高技能人才147.2萬人,佔就業人口比更小。
同時,産業工人技能結構不盡合理,高級工以上的高技能人才缺口較大,大部分都是初、中級技能人才,聚集在建築、製造等技術含量低、粗加工的領域,晉陞空間較小,新興産業技術工人非常短缺。
當前我國正在大力實施工業強國戰略,必須努力建設一支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高素質産業工人隊伍。焦開河委員建議,各地將産業工人隊伍建設納入當地人才發展規劃和經濟社會發展規劃,明確“時間表”“路線圖”,健全完善高技能人才的培訓、管理、激勵等系列制度。
在建立和完善高技能人才激勵機制方面,焦開河委員建議加大提高技術工人待遇有關政策的執行力度,健全勞動者技能水準與薪酬掛鉤制度,拉開不同等級高技能人才的收入差距。他認為,要大力宣傳高技能人才成長成才先進事跡,讓高技能人才成為“網紅”,擁有更多獲得感。
鼓勵非公企業創建創新工作室
加強勞模和工匠人才創新工作室建設,有利於激發廣大勞模和職工的勞動熱情和創新創造活力、促進職工技能提升。在全總直接組織下,各級工會聯合同級科技部門共同開展了創新工作室創建活動。目前,全國創新工作室總數近10萬家,示範性創新工作室197家,規模以上企業普遍建立或開始創建創新工作室。
按比例構成分析,非公企業創新工作室數量非常有限,佔比不足20%。注意到這一比例,全國總工會書記處書記張茂華委員提交了《關於進一步加強勞模和工匠人才創新工作室建設的提案》,建議鼓勵和大力支援非公企業創建創新工作室。
戰略性新興産業是實施創新驅動戰略的主要力量,也是提升國家核心競爭力的重要力量。張茂華委員認為,要鼓勵和支援在戰略性新興産業中開展創新工作室創建活動,充分發揮創新工作室平臺作用,這有利於集聚優秀科技人才,提升企業技術創新實力。
目前,創新工作室主要以企業自身投入為主,以各級工會資金補助為輔,總的來看,雖起到了一定效果,但與創新工作室擔負的使命任務所需資金相比還有較大缺口。張茂華委員提出,必須動員和融合各種資源,對創新工作室建設給予大力支援,才能促進各級創新工作室蓬勃發展。
每兩年評選一次大國工匠
近來,建設高素質産業工人隊伍、打造大國工匠、弘揚工匠精神成為社會熱議的話題。在全國總工會勞動和經濟工作部部長王曉峰委員看來,只有不斷提高産業工人的社會地位和時代榮譽,讓越來越多的大國工匠涌現出來,才能提高職工隊伍的素質和産業工人隊伍的整體水準。
開展大國工匠榮譽評選工作,是弘揚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和工匠精神的題中應有之義。王曉峰委員建議,每兩年推薦評選一批各行各業尤其是製造業擁有絕招絕技絕活的能工巧匠,授予“大國工匠”榮譽。
王曉峰委員呼籲,要把大國工匠和全國勞模、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的評選結合起來,形成高技能人才梯次結構。建立大國工匠隊伍的高端技能人才庫,努力推進大國工匠待遇的提高,增加收入報酬,在政治上有榮譽、經濟上得實惠、發展上受重用,增強成就感。
“建議為職工切磋技藝、展示技能、培訓鍛鍊、提升素質搭建有效平臺,組織引導廣大職工學技術、練本領、強作為,使優秀技能人才通過競賽得到錘鍊和提升,助推職工技能登高和職業成長。”王曉峰委員表示。
(責任編輯:朱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