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委員代表關注“老有所依”:聚焦稅延養老保險、機構養老
醫療、養老等民生話題始終是全國兩會代表、委員們聚焦的重點。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從多名與會代表、委員處了解到,一些保險領域的代表、委員今年帶來了關於“稅延養老保險”“長期護理保險”“機構養老”等建議或者提案。
稅延養老保險“叫好不叫座”
2018年4月,財政部、稅務總局、人社部、銀保監會、證監會等五部委共同發佈《關於開展個人稅收遞延型商業養老保險試點的通知》(財稅〔2018〕22號),明確2018年5月1日起在上海市、福建省(含廈門市)和蘇州工業園區實施個人稅延養老保險試點,試點期限暫定一年。
截至今年4月末,試點地區共有4.7萬人投保,繳納保費3.03億元,試點取得了初步成效。
不過,受限于試點面窄、政策優惠力度低、操作不便捷等多方面原因,稅延養老保險“叫好不叫座”,受惠人群較少,與政策預期相比有一定差距,政策效應未完全顯現。
究其原因,5月20日,全國政協委員、上海銀保監局局長韓沂表示,一是試點政策區域窄,政策覆蓋性不高;二是稅收遞延優惠額度相對有限;三是養老金領取時納稅稅率較高。
以稅收遞延優惠額度相對有限為例,試點政策規定投保繳費稅前扣除限額按月收入的6%和1000元(或年收入的6%和1.2萬元)孰低確定,一方面1000元額度上限無法真正滿足群眾的養老儲備需求,即使個人超額繳費也無法享受稅延政策優惠;另一方面當月月收入6%的限額規定導致需逐月確認和調整繳費上限,月收入波動也會進一步增加額度計算難度,抵稅操作較為複雜。個稅起徵點調高及專項附加扣除政策出臺後,客戶投保意願進一步降低,新增投保人數大幅下降,試點地區2019年度月均新增投保人數較2018年下降88.6%,部分投保人甚至停止了繳費。
全國政協委員、原保監會副主席周延禮提出五方面建議,包括加強相關單位的溝通協調,對運營稅延養老保險産品的相關保險公司進行指導和配合;持續做好稅延養老保險稅收優惠政策,跟蹤數據變化;降低領取階段稅率,擴大政策覆蓋人群,建議領取期75%部分領取金額適用稅率從10%調整為3%;建立自動加入、繳費配比等機制,加快提升市場參與率;實現稅務資訊共用,簡化稅務申報流程。
不僅如此,截至2019年4月末,稅延養老保險政策試點期限已滿,迄今未推出新的稅延養老保險政策,也未對原有試點政策期限予以延長,公眾對稅延養老保險政策更新有較高呼聲,試點地區外的群眾更是期盼能儘早享受這一惠民政策。因此,進一步完善稅延養老保險政策,提升商業養老保險服務民生效能已經迫在眉睫。
韓沂建議,儘快出臺新的稅延養老保險政策或延長試點期限,穩步推進試點擴面擴容;調整稅收優惠額度,提高政策吸引力;調整領取期稅收政策,支援養老保險第三支柱發展。
除稅延養老保險外,機構養老亦是受關注的話題。圖 視覺中國
建議將CCRC認定為養老機構
除稅延養老保險外,機構養老亦是受關注的話題。近年來,國外成熟的“持續照料退休社區”(即“CCRC”)進入中國養老市場,並受到廣大中産階層的歡迎,已經成為我國養老消費升級的重要方向,對於拉動內需、擴大就業、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具有重要意義,不少保險公司參與其中。
不過,當前我國的CCRC還不能以養老機構的身份名正言順地開展業務。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太保壽險上海分公司副總經理周燕芳表示,CCRC在中國尚屬新業態,由於它兼具多重功能,服務模式較為新穎,國家相關部門出臺的服務分類標準並未將CCRC納入分類範疇,導致各地主管部門對其是否應認定為養老機構見解不一。即便某些項目有幸被認定為養老機構,最終核定的養老床位數一般不超過項目總床位數的50%。
例如,泰康保險集團公司的“泰康之家·申園”實際運營床位1730張,而民政部門核定床位只有530張;中國太平保險集團的“梧桐小鎮”項目已建成養老床位2600張,核定床位數只有300張左右。大量已在運營的床位處於無監管、無登記的狀態,導致國家出臺的一系列針對養老機構的扶持政策與CCRC無緣。
為此,周燕芳建議,民政等相關部門明確將CCRC認定為養老機構。目前我國養老服務體系由居家養老、社區養老、機構養老三部分組成。對於CCRC這種提供全日制集中居住和照料、護理、娛樂等綜合服務的養老機構,其身份尚處於模糊地帶。國家統計局發佈的《養老産業統計分類(2020)》(國家統計局令第30號)並無CCRC的相關定義,也沒有明確將CCRC納入“機構養老”的類別中。鋻於CCRC通常分為自理區、介助區、介護區、失智照護區等,為解決其身份認定問題,建議一種思路是在現有分類標準框架下,將自理區認定為養老公寓,將介助區、介護區、失智照護區等認定為養老院、護理院;另一種思路是對現有分類標準進行擴充,在“機構養老”大類下面新增CCRC一個小類。
此外,周燕芳建議,將養老機構備案條件真正聚焦在基本核心要素上;明確養老床位的核定依據,限制民政部門在床位核定上的自由裁量權,做到“應核盡核”;給予CCRC與非營利性機構一視同仁的政策待遇。
(責任編輯:張倩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