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歲的鄒彬已經不知道手裏摸過多少塊磚,砌過多少面墻。從初中沒畢業到代表中國建築工人拿到世界大獎,再到成為全國人大代表,他説,是知識改變了命運,農民工群體也應該有自己的歸屬感,也值得被尊敬。
鄒彬是中建五局總承包公司項目砌體品質管理員。1995年出生在湖南新化一個貧困山區,16歲初中沒畢業就跟隨父母來到城裏工地上打零工,由於勤奮好學,19歲那年,他代表中建集團參加第43屆世界技能大賽中國選拔賽,以第一名的成績進入國家集訓隊;20歲更是代表中國建築工人在巴西獲世界技能大賽優勝獎,實現了中國在砌築項目零的突破。
2018年2月8日,全國人大代表鄒彬在建築工地給工友“打樣”。(受訪者供圖)
2018年,鄒彬當選為全國人大代表,履職三年來一直關注農民工群體,“自己就是從農民工走出來的,要為農民工代言。”鄒彬説。
近幾年,鄒彬一直建議加強農民工就業和技能培訓,呼籲社會關注農民工群體。今年他仍聚焦農民工技能培訓這部分,希望繼續推進落實。除此之外,今年鄒彬還建議進一步推動新時代農民工轉型為産業工人,強調新生代農民工需要歸屬感。
事實上,農民工群體已經成為我國産業工人的主體,是我國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力量。據國家統計局《2019年農民工監測調查報告》顯示,2019年中國農民工總量逾2.9億人。隨著社會對農民工群體的關注,保護農民工權益工作已經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在鄒彬走訪調研中,他發現農民工還有很多顧慮。
“現在技能培訓、比賽越來越多,農民工有更多學習進步的機會。但是有一個很現實的問題,就是參加技能培訓就意味著短期內看不到經濟效益,對於養家糊口的人來説,即使想學技術,但是現實也不允許。”鄒彬具體向記者解釋,這背後就是農民工歸屬感的問題。歸屬感不僅是對農民工這個職業的認同,更是他們的子女教育、醫療等這些社會資源要得到保障。“只有讓農民工沒有後顧之憂,才能有更多提升的機會。”
對此,鄒彬建議,新生代農民工需要向産業工人轉型,新生代農民工需要歸屬感。
根據全國總工會的界定,出生於20世紀80年代以後,年齡在16歲以上,在異地以非農就業為主的農業戶籍人口為新生代農民工。調查顯示,新生代農民工受教育水準普遍較高,比老一代農民工更注重工作環境和權益保障,但其職業技能仍有待提升。
鄒彬認為,提升職業技能至關重要。在他看來,新生代的“新”就是當下農民工能跟上新時代,學習新技術,不再只是出賣勞動力,而是能主動學習提升自己,成就新生活。
2017年5月5日,全國人大代表鄒彬在中建五局總承包公司“五四”青年座談會上分享世賽經歷。(受訪者供圖)
如今建築行業對新技術的要求越來越高,疫情的影響更是讓人看到專業型人才的緊俏。鄒彬調研發現,建築行業現在面臨“60後”工人即將退休、“70後”多是靠經驗積累、專業技能不突出,新生代“80、90後”人群從事建築行業相對較少等問題。他認為,要想改變現狀,提升新生代農民工歸屬感是關鍵。
從現在來看,鄒彬坦言,農民工群體的形象仍有較大改善空間。要想獲得更多社會認可,政策保障是一方面,還需要農民工從內因起作用,提高自身技能。內外因結合,改變農民工群體整體社會地位。
“自己原來在工地上做小工時,也是為了謀生,想著做一天賺一天的錢。很多的農民工也都是我這樣的想法。”鄒彬坦言,是知識改變了命運,他也想讓更多的農民工也通過學習成為技術型人才,這樣新生代産業工人才會有越來越廣闊的發展前景。“時代在進步,農民工也應該跟上時代的步伐。”鄒彬説。
“95後”“全國人大代表”“農民工”“全國技術能手”......鄒彬身上有很多標簽,一直以來備受關注。他告訴記者,自己最喜歡農民工這個身份,因為出身農村、成長在工地、就是地地道道的農民工。“我還是挺自豪的,行行出狀元,砌墻看似不起眼,但這是每一棟建築拔地而起的基礎,也都需要一種工匠精神。”
2019年全國兩會之後,鄒彬報名了成人自考。他説想讀本科,因為自己就是從事品質保障工作,需要理論和實踐想結合。“過去一年已經考了一半了,很有收穫。每天在工地上指導農民工師傅們,也是不斷學習,同時和他們交流,我也了解了他們最迫切的需求。”鄒彬説。
(責任編輯:朱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