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一年一度的全國“兩會”,是我國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由於新冠肺炎疫情,2020年“兩會”打破了近三十五年來3月份召開的慣例,定於5月21日、22日召開。新冠肺炎疫情使全球經濟蒙上了陰影,我國經濟也遭受了沉重衝擊,這使今年的全國“兩會”比往年更加意義重大。
如何在常態化疫情防控中推進生産生活秩序全面恢復?如何拉動經濟回補又不造成“大水漫灌”?如何為市場主體減負,助其儘快恢複元氣?如何穩住就業基本盤,讓老百姓有活幹、有錢賺?如何避免因疫致貧返貧,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
帶著這些問題,中國網財經採訪了多位專家學者,前瞻2020年“兩會”熱點。
中國網財經5月18日訊(記者 李春暉)為應對新冠肺炎疫情給經濟社會發展帶來的挑戰,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出了“六保”,其中包括“保産業鏈供應鏈穩定”。
在經濟全球化趨勢下,中國企業已經深度融入全球供應鏈體系,而境外疫情擴散蔓延勢頭尚未得到有效遏制,面對供應鏈可能中斷的風險隱患中企如何應對?疫情是否會促使各國加強供應鏈的本土化,進而阻礙全球化進程?
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所長黃群慧在接受中國網財經採訪時表示,中國企業可以通過供應鏈本土化與多元化並重,以數字化、智慧化賦能,加強供應鏈金融建設等方式保障供應鏈安全。疫情終歸只是短期衝擊,長期來看,強調效率導向的供應鏈全球化仍是大勢所趨,經濟全球化進程不會因疫停滯。
供應鏈全球化仍然是大勢所趨
為了防控疫情,多國加強了人流、物流的管控,國際貿易流通受到影響,使一些依賴國際供應鏈的行業、企業遭遇供應緊缺甚至中斷的風險。
黃群慧表示,面對這一影響,各國都在強化所謂的本土供應鏈或是建立多元化供應鏈。對於中國企業而言,一方面努力去恢復一些受影響的國外供應鏈,想辦法在國內尋找替代者。另一方面則是考慮在全球供應鏈受影響的情況下,如何加強我國企業的供應鏈安全建設。
“強調自身供應鏈安全,並不意味著我們不再推進高水準對外開放,中國始終堅持對外開放、推動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加強供應鏈安全建設,是指在産業基礎再造方面下功夫。”黃群慧稱。
黃群慧建議,政府可以扶持一些核心企業,由核心企業來把整個行業的供應鏈打通。或者由政府打造一些供應鏈平臺,對所在供應鏈上的相關企業提供支援。供應鏈暢通也與資訊化、智慧化水準有關,提高企業的數字化能力有助減少供需錯位,促進供應鏈正常運作。此外,還可以加強供應鏈金融建設,增強供應鏈上相關企業抗風險能力。
對於由供應鏈安全引發的“是否會出現逆全球化”的討論,黃群慧表示,總體來説全球化還是大勢所趨,因為它是效率導向。“只要你(企業)追求效率,全球化就一定會推進。現在各個國家都在效率和(供應鏈)安全之間尋找平衡,但疫情衝擊終歸是短期衝擊,即使它持續半年、1年,甚至持續更長時間1-2年,終歸還是一個短期衝擊。從長遠看,效率導向仍然是主流。”
黃群慧表示,經濟全球化仍然是大方向。“只是需要各國更好地合作,去完善全球治理的一些規則,共同商議怎麼推進全球治理更有效率,使多方共贏。”
“保居民就業”應側重保小微企業
就業是最大的民生,也是實現居民增收和拉動消費回升的關鍵因素。在“六保”中,“保居民就業”排在第一位。
如何實現“保居民就業”這一任務?黃群慧認為,“保市場主體”其實就是在發力保就業。他建議對不同的企業分類幫扶,大企業的生命力和抗衝擊能力比較強,不會輕易採取減員措施。而中小企業、小微企業抗風險能力較弱,面對疫情這一短期衝擊,可能在這幾個月時間中就會面臨倒閉風險,因此需要政策更為側重。
小微企業在經濟發展過程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據統計,小微企業貢獻了全國80%的就業,70%左右的專利發明權,60%以上的GDP和50%以上的稅收。可以説,保小微企業就是保就業。
“現在從中央到地方都出臺了一系列措施,來穩住中小企業、小微企業,讓它們能夠度過難關,化解由此而引起的一些就業問題。”黃群慧稱。
黃群慧還建議通過加強大學生職業技能培訓等方式促進就業。此外,還應該加大創業創新獎勵力度,降低創業的制度性成本,以創業帶動就業。
疫後經濟政策應強調紓困,而非刺激
為了對衝疫情影響,部分地方出臺了一些被認為是“刺激”經濟的措施。但疫情畢竟是短期衝擊,在迅速反應應對短期衝擊的同時,也要考慮到長期改革問題。
黃群慧表示,在制定對衝疫情影響的相關政策時,應該著重強調紓困,而非刺激,尤其要避免“大水漫灌”式的刺激。
“疫情終歸只是短期衝擊,當你度過衝擊之後,整個經濟還將回到正常運作軌道。紓困是幫助行業、企業度過短期困難,而刺激往往會把整個産業結構、投資結構變得畸形。若再想糾正這種由於刺激引發的結構失調,會更加困難。”黃群慧稱。
正如中共中央政治局4月17日會議要求的“要不失時機推動改革,善於用改革的辦法解決發展中的問題”。
黃群慧表示,改革就是激勵創新,制度創新和技術創新並重。“紓困只是其中一方面,重點仍是改革。”
(責任編輯:李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