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是連“家事”,民生連民心。疫情尚未平息,在複雜嚴峻的國際形勢之下,我國宏觀經濟怎麼穩?碳中和碳達峰如何推進?房地産政策有哪些變與不變?鄉村振興有哪些新面貌?數字經濟有哪些新趨勢?
中國網財經採訪多位權威專家學者,前瞻2022年“兩會”熱點。
中國網財經3月1日訊(記者 暢帥帥)“穩字當頭、穩中求進”是今年經濟發展的“主旋律”。中央經濟工作提出,各地區各部門要擔負起穩定宏觀經濟的責任,各方面要積極推出有利於經濟穩定的政策,政策發力適當靠前。
那麼,在當前需求收縮、供給衝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之下,中國經濟新的增長點在哪?如何實現穩中求進?GDP增速目標會定在多少?政策發力如何適當靠前?中國網財經記者採訪了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院長劉俏權威解讀。
尋找經濟增長新動能需要數量巨大的投融資
中央已經連續第11年將“穩中求進”設定為全年經濟工作的總基調。“穩中求進”的動能從何而來?
劉俏認為,穩增長是今年經濟政策制定的核心目標。著眼更長時間維度,實現高品質發展,我們需要深刻理解中國經濟增長的底層邏輯,確定宏觀經濟政策目標體系,果斷投資有助於形成國家長期核心競爭力的節點領域和節點産業。
劉俏表示,改革開放進入第四個十年,中國已大致完成了工業化進程。為應對全要素生産率增速下降,需要尋找經濟增長新動能,需要數量巨大的、對基礎核心行業的投融資。
在劉俏看來,目前主要圍繞五個領域來尋找新動能的轉換:“再工業化”(産業數字化轉型)、“新基建”(再工業化所需的基礎設施)、大國工業、碳中和,以及更徹底的改革開放帶來的資源配置效率的提升。
以碳中和領域為例,根據2016年正式實施的《巴黎協定》減排任務測算,2021年至2050年,全球用於碳減排的總投資規模至少須約達131萬億美元,已經提出“3060”目標的中國,在實現“碳中和”過程中需要的投資規模或將達到255萬億元人民幣。
劉俏強調,經濟增長動能和增長模式劇烈變革的時代已經來臨,在新舊動能轉換期間特別需要投資。
2022年GDP增速或在5%~5.5%之間
2021年,我國國內生産總值(GDP)邁上110萬億元的新臺階。當下,我國經濟發展面臨需求收縮、供給衝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百年變局加速演進,外部環境更趨複雜嚴峻和不確定。去年末以來,政策重心明顯轉向穩增長,護航經濟平穩開局。
“需要維持適當水準的GDP增速”已成為業內共識。劉俏預計今年GDP增速目標或將在5%~5.5%之間。“5%還是5.5%”取決於政策制定和實施的考慮。
“5%左右的增速水準恐無法實現我國全年經濟發展目標。”劉俏分析,2021年全年經濟增速為8.1%,如果2022年全年僅有5%的增速,意味著經濟增速出現大幅波動,不利於宏觀經濟平穩運作,也不利於經濟主體形成穩定的預期。其次,我國2022年將面臨較大的就業和民生保障壓力,需要維持理想的經濟增長。
2022年全球經濟尤其是發達經濟體將進一步復蘇。劉俏表示,為了在全球競爭尤其是中美競爭中保持優勢,縮短與發達經濟體的差距,也需要維持中高速的經濟增長。由此,劉俏認為,2022年我國經濟增速需要保持在5.5%左右或者更高的水準。
如何用好財政政策,激活經濟發展活力?劉俏認為,宏觀政策錨定我國的整體價值(CV)而非GDP,將為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積極實施提供更為開闊的空間,這在目前經濟結構劇烈轉變、新舊動能交替的大背景下極為重要。
“我國宏觀政策目標體系不應局限于當期的GDP或是當前GDP增速,應該轉向幾個‘有利於’,即:有利於新動能的出現,有利於生態文明建設和碳中和目標的實現,有利於經濟保持一定的增速,有利於1.5億個大中小微和個體工商戶保持活力。長遠講,有利於國家整體價值的提升,有利於形成強大的國家核心競爭力。”劉俏強調。
對於政策措施,劉俏建議採用更為積極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具體來看,可以考慮以國債置換地方政府債務,釋放地方政府投融資活力。同時規範投資,強化市場化資源配置,新增資金投入關鍵領域和節點行業,包括“雙碳”目標、中小企業扶持、共同富裕、新基建(5G/6G、地空天通信網路)、生育福利、基礎研發、美麗鄉村、人力資本投資、新型城市化和公共服務體系等。
(責任編輯:王擎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