幹雲蔽日之木,起于蔥青。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債券市場發展步伐進一步加快。從2012年到2021年,我國債券市場託管餘額從26.0萬億元增長至133.5萬億元;再到今年8月末,已增長至142.3萬億元。目前,我國債券市場規模穩居世界第二,成為服務實體經濟的中堅力量。
回望來時路,翹首新征程。可以預見的是,未來我國債券市場將在改革、創新、開放系列舉措的推動下釋放更大潛力,充分發揮直接融資優勢,更好服務我國經濟高品質發展。
服務實體經濟質效持續提升
當前,我國已形成以銀行間債券市場為主導,包括交易所市場、商業銀行櫃檯市場在內的多元化、分層次的債券市場體系。截至8月末,我國各類債券餘額達142.3萬億元,與2012年底的26.0萬億元相比,增長幅度超447.3%,債券餘額排全球第二位。
作為企業直接融資的重要渠道,公司信用類債券市場規模也躍升至全球第二位,債券託管餘額從2012年的6.7萬億元增長至2021年底的30.8萬億元,增幅近360%。債券融資佔社會融資增量的比重已經連續4年超過30%。在存量規模不斷累積的同時,債券市場流動性也在不斷提升,2021年,債券市場現券交易規模達243.8萬億元,為2012年的3.2倍。
十年來,債券品種不斷創新豐富,主題債券迎來快速發展,高度契合當下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融資支援的精準性和有效性顯著提升。比如,民企債券融資支援工具、貨運物流主題金融債券、科技創新債等創新品種的推出有效滿足了各類投融資需求,進一步提升債券市場服務實體經濟的效能。
在中航證券首席經濟學家董忠雲看來,十年來我國債券市場在高品質發展中逐步成熟,市場體制機制得到進一步完善,建立了統一、精細的監管標準和業務規則,明確了資訊披露標準、債券違約處置機制,全面提升了債券市場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在促進資源分配和資産配置多元化等方面發揮了巨大作用。
交易所債市融資規模步步高
在我國多元化、分層次的債券市場體系中,交易所債券市場已成為非金融企業債券融資的重要渠道。
十年來,交易所債券市場發債規模逐年穩步提升。證監會數據顯示,2012年交易所債券市場發行總額為2786.91億元,而2021年則為8.7萬億元。從2012年末到2021年末,交易所債市託管餘額從1.25萬億元增長至18.68萬億元。截至2022年6月末,我國交易所債市規模已超過19萬億元,約佔境內債券市場總規模的14%,其中非金融公司債佔比達到43%。
“交易所債券市場作為國內資本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十年來有力促進提升直接融資比重,降低融資成本。公開發行公司債券加權平均利率低於同期銀行貸款利率,為降低實體經濟融資成本發揮了積極作用。”中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明明表示。
董忠雲也認為,交易所債券市場制度持續優化,全方位為企業融資提供便利,有效緩解了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
十年來,交易所債券市場對於地方政府融資的助力也日益增強,已成為地方政府債券發行的重要平臺。地方政府債券融資聚焦重點領域、重大項目,充分發揮了穩投資、補短板、惠民生、促消費、擴內需和防風險的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7月29日,北交所首次發行地方政府債券。截至目前,已成功發行18隻地方政府債券,發行總規模超574億元。9月2日,國債發行業務也在北交所順利啟動。中國財政學會績效管理專委會副主任委員張依群表示,在北交所建設債券市場既有助於豐富北交所自身資本交易品種,促進各類資本交互融合,又為提升交易量提供了新的渠道。
深化對外開放步履不停
作為金融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債券市場兼有“價格錨”和“蓄水池”作用。推進債券市場對外開放是我國構建市場化、開放型金融市場體系的必然要求。
明明認為,債市對外開放為外國投資者提供了更多投資中國資産的途徑,有助於豐富境內債券市場投資者結構。對外開放既包括引入境外投資者,也包括境內資金對離岸債券資産的配置,能夠拓寬境內機構的資産配置邊界。同時,中國國債作為境外機構主要配置的境內債券資産,隨著對外開放的加深,中國國債在全球的影響力有望持續增強。
十年來,我國債券市場持續加大對外開放力度,交易所債券市場與銀行間債券市場齊頭並進:符合條件的境外機構投資銀行間債市額度限制、QFII/RQFII投資額度限制陸續被取消;債券通“北向通”“南向通”先後落地,實現雙向通車……
隨著債券市場對外開放程度不斷加深,吸引了更多境外投資者入市。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4月末,共有1035家境外機構投資者進入中國債券市場,總持債規模為3.9萬億元人民幣,較2017年末增長了225%。另外,我國國債先後被納入彭博巴克萊、富時羅素、摩根大通全球三大債券指數。
景順董事總經理、亞太區固定收益主管黃嘉誠表示,中國在過去幾年推動債券市場對外開放的各種具體措施和方向非常值得肯定。相信未來隨著流動性等方面的提升,會有更多的外資關注中國境內的高收益債機會。
開放不止,未來可期。明明認為,中國債市對外開放還有巨大的發展潛力和空間,債市互聯互通不斷拓展新功能,既能夠幫助境外投資機構佈局中國資産,也能夠幫助境內投資機構參與離岸債券,要素流動將更加順暢。
(責任編輯:王擎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