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來,中國資産已從‘備選項’發展成為‘必選項’。”一直積極參與中國資本市場投資的外資機構感觸頗深地表示。
目前中國資本市場已經成長為世界第二大市場,開放程度全方位提升,吸引了越來越多國際投資者積極參與。近日,《證券日報》記者專訪了瑞銀、花旗、MSCI、彭博等四大外資機構主要負責人,他們從參與者的角度,講述了自己與中國資本市場的故事。
瑞銀:
中國資本市場具有極大發展潛力
瑞銀集團中國區總裁兼瑞銀證券董事長錢于軍表示,瑞銀證券活躍于A股股票市場,一直是中國資本市場對外放過程中的建設者和受益者。
隨著市場互聯互通機制不斷完善,外資能夠以多種渠道更加便利地參與中國資本市場。
“中國資本市場是國際舞臺上年輕、有活力的代表,具有極大的發展潛力。”作為深耕中國市場多年的外資代表,錢于軍表示,“我們非常期待見證中國資本市場未來的發展,在對外開放方面進一步優化市場制度、促進良性競爭、構建良好生態,鼓勵外資機構在中國市場發揮更大作用,共同推動中國資本市場高品質高水準發展。”
花旗:
世界為“中國速度”驚嘆
“回首過去十年,每一次挑戰,都讓中國資本市場展現出強大的韌性和潛力。從‘8.11匯改’到境內股、債納入全球基準指數,不過幾年功夫。花旗全球客戶加深了對中國市場的認知,體會到其對外開放的決心。”花旗中國首席執行官林鈺華對於中國資本市場的開放感觸頗深。
多年以來,花旗一直積極參與互聯互通,作為第一批機構參與了滬港通、深港通、債券通、跨境理財通,讓花旗眾多全球投資者客戶深入參與中國境內市場。
“中國開放的大門越開越大,外資越來越積極的‘紮根中國、服務中國。’”林鈺華表示,過去十年,金融市場以“互聯互通”邁上了新臺階,滬港通、深港通、債券通“北向通”相繼開通。近年來開放力度進一步加大,跨境理財通、債券通“南向通”、滬倫通、中瑞通開通,科創板、北交所火速登場,讓世界為“中國速度”驚嘆。
MSCI:
中國市場可投資性持續改善
MSCI董事總經理、亞太區業務部總裁長澤和哉表示,過去十年,明顯看到A股市場逐步向機構化和國際化邁進,外資持股的資金存量在過去幾年也有非常大的增長。
截至目前,A股初始納入MSCI新興市場指數已滿四週年。2018年,A股被納入MSCI新興市場指數,納入比例為5%;2019年,MSCI三次調整A股納入因子,從5%提高至20%;2021年,MSCI首次將科創板股票納入MSCI中國指數。
近十年來,中國資本市場對外開放進入快車道,先後推出互聯互通機制、取消QFII和RQFII投資額度限制等一系列對外開放舉措,呈現國內企業走出去、外資引進來的雙向流通的開放性局面。
“中國內地市場的可投資性、準入條件在過去多年持續改善,國際投資者長期配置中國資産類別的潛在需求仍然巨大。”長澤和哉表示,“我們相信,隨著未來中國資本市場日趨成熟,機構化和國際化程度不斷提高,將為全球和中國投資者提供更好的投資機會和選項,實現更高水準的金融對外開放。MSCI願積極參與這一進程,為市場和投資者提供更好的服務。”
彭博:
“債券通”連結境內外市場
2020年11月1日,中國國債和政策性銀行債券完全納入彭博巴克萊全球綜合指數。彭博成為全球首家完成將中國債券納入全球旗艦基準指數計劃的指數提供商。
“在過去十年間,中國債券市場開放取得了很大進展。”彭博亞太區總裁李冰表示,在多種投資渠道和便利舉措的推動之下,進入中國債券市場的境外投資者數量明顯增多、種類更加多元,境外投資者持有的中國境內債券餘額呈現非常可觀的增長。同時,外資投資的債券品種也從國債拓展到政金債,並開始關注中國的信用債市場。
李冰進一步表示,債券通機制的推出,是過去十年中國債券市場開放的一大亮點。債券通如同境內外市場間的一座橋梁,過去十年間,“橋面”越拓越寬,併發展為“雙向通車”。今年宣佈即將啟動的互換通,有望將衍生品、債券市場向前推進一大步。“可以預期的是,未來境內外互聯互通的進程將繼續向前推進,中國債券市場開放的大門持續敞開。”
他認為,長期來看,人民幣資産在國際投資者投資組合中的佔比有望進一步提升。
(責任編輯:王擎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