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中國經濟穩定增長,尤其是近年來高品質發展紅利不斷涌現,外資企業對連續舉辦5年的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熱情不減。
最新數據顯示,11月6日和7日兩天,共有1100多家企業參加了第五屆進博會的貿易投資對接會,現場簽約合作意向金額超17億美元,現場投資推介區達成合作超23億美元,合計實現成交意向超40億美元。包括國家管網集團、一汽-大眾等在內的多家企業完成集中簽約。據了解,本屆進博會上,參展的世界500強和行業龍頭企業超過280家,“回頭率”近90%。
5年來,進博會節節攀升的簽約額、各參展商對中國市場高漲的熱情,就像年輪一樣,忠實記錄中國的一系列偉大變革。
從“世界工廠”到“創新實驗室”
有人説,在歷次全球産業鏈重塑的時候,跨國公司的嗅覺總是最靈敏的,它們把一條完整的産業鏈佈局在全球不同區域,以期獲得最多收益。如果説過去外企把生産線搬到中國是看中了原料、人工等要素的成本優勢,現如今,頻頻在中國加碼投資的跨國公司,顯然更看重廣袤的市場、豐富的人才積累和良好的創新環境。
儘管只是第二次參加進博會,科思創首席執行官施樂文博士卻對此次參展抱有極高期待:“科思創希望通過在進博會的展示,提升人們對迴圈經濟和氣候中性的認知,同時也期望深化與中國及全球各地合作夥伴的關係。”
作為全球知名的聚合物生産商,科思創于2015年正式成立,它的前身是德國拜耳集團旗下的化學品與塑膠業務部。科思創主要生産聚氨酯材料、聚碳酸酯材料、塗料、粘合劑以及特種化學品,産品覆蓋交通、建築、家居、電子電氣,以及運動休閒、化粧品和醫療健康等領域。
此次參展,科思創集中展示了創新可持續材料解決方案及低碳應用案例,展臺面積較去年增加約70%。
“我們對中國業務的依存度很高,2021年公司在中國的銷售額佔全球總量的20%多。得益於中國經濟發展,公司的業務量也一直在增長。”在科思創聚氨酯複合材料商務負責人郭松強看來,參加進博會是很好的交流推廣機會,“這幾天安排了各種簽約,進博會對於我們和客戶來説都是很重要的平臺”。
“我在中國工作和生活了20多年,見證了中國邁向高科技國家的轉型之路。”默克中國總裁安高博表示,如今的中國已不再只是“世界工廠”,而是以一種堪稱奇跡的“中國速度”推動創新,增強科技實力。
安高博認為,10年來,跨國企業參與和見證了中國經濟的發展與繁榮,它們在中國的投資金額、投資結構,以及對中國經濟建設的參與程度,都體現了中國市場強大的吸引力。
今年是默克第三次參與進博會。據安高博介紹,中國是默克全球的重要戰略市場和增長引擎,過去10年默克在華總投資達到約55億元人民幣,目前在中國擁有4個技術中心、20個實驗室和4個大型生産基地。
安高博向記者強調説,作為一家德國科技企業,默克根植中國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看中了這裡世界一流的營商環境,“尤其是加快企業項目落地、減少複雜環節的一站式服務”。
安高博舉例説,默克廣東創新中心的成立就受益於“中國速度”。“從第一次和廣東政府的會見到項目開業,只用了一年左右的時間。同樣,我們已經落成的M Lab合作中心和電子科技中國中心,都獲益頗深。”
“借助進博會‘溢出效應’,今年默克重點聚焦‘生物融合’新趨勢,並分享革命性裨益與洞察,這與中國《“十四五”生物經濟發展規劃》的重點發展任務高度契合。”安高博表示,默克將充分利用自身三大業務所具備的生物融合相關的獨特優勢、專業知識和全球資源,“持續與中國本土創新生態圈緊密合作,共同推動生物融合跨領域創新,助力‘健康中國’目標的實現”。
松下控股株式會社集團代表董事、全球副總裁本間哲朗告訴記者,連續5年參展進博會的松下,已經報名參加第六屆。“我認為已經形成了一個良性迴圈。每年我們的展臺都會迎來主管部門、合作夥伴和消費者的造訪,這極大地幫助松下更好、更充分聽取各方反饋。”
在本屆進博會的5.1消費品展區,松下以1000平方米的同展區內最大面積亮相,白綠相間的展臺以“綠智造 創未來”為主題,引得觀眾頻頻駐足。據了解,借助進博會平臺,松下深耕中國市場的步伐不斷加快,涉及領域不斷加大。目前,松下在中國的營收規模達到1100億元,佔集團全球事業營收的28%。
“進博會平臺讓我們深切地感受到中國開放的大門持續敞開,感受到中國市場在全球市場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也感受到中國對外開放的決心和意志。每一屆進博會的圓滿舉辦,都進一步增加了我們參展的信心和動力。”在本間哲朗看來,進博會匯聚了來自世界各國優秀企業的優秀産品技術,是讓世界了解中國、讓中國了解世界的重要平臺和窗口。基於這些判斷,松下已將進博會定義為集團“在全球最為重要的戰略性展會之一”。
他表示,中國市場的巨大規模、不斷推進的智慧化進程、對新技術的消化吸收能力、對創新的容錯空間,以及作為工程師大國的人才儲備和強韌的供應鏈,這五大特點意味著,中國不是只有人工成本低廉優勢的製造業大國,而是正在成為一個創新大國。
越來越多的外企看好“中國機會”
通過螢幕找到位於食品與農産品展區的阿根廷館,看到人頭攢動、酒香瀰漫的景象,阿根廷小夥霍凱有些激動。
他對記者説:“進博會再次證明,中國市場對全世界很多行業來説都是非常重要的,不僅為企業創造了直接利益,更為世界的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貢獻,提供了範本。”
在西南交通大學完成研究生學業後,霍凱選擇定居常州。他説,為了給祖國産品“代言”,自己時常拿出老家的紅酒和牛排招待中國朋友。“阿根廷紅酒與牛排品質過硬,搭配起來相得益彰,出口到中國既能滿足中國朋友的舌尖,也能幫助更多阿根廷牧民、酒莊工人過上好日子。”
據商務部數據顯示,2021年,中阿雙邊貿易額同比增長28.3%,達到178.3億美元,中國繼續保持阿根廷第二大貿易夥伴地位。而今年恰逢中國與阿根廷建交50週年,也是兩國友好合作年。
在中國成為“世界工廠+世界市場+世界實驗室”的征途中,“碳達峰、碳中和”顯然是各界必須答好的必答題。而走入此次進博會技術裝備展區的“能源低碳及環保技術”專區,可以看到各能源巨頭在綠色低碳這道思考題面前的解法。
康菲中國總裁威諾德表示,推進能源安全和有序能源轉型是低碳減排和全球穩定的重要路徑。“技術進步和應用對於減少上游業務的碳排放量至關重要。我們期待利用我們的專業優勢,與中國合作夥伴在海上風電、碳捕集與封存、氫能等領域探索新的合作機會,助力中國實現‘雙碳’目標。”
作為全球最大的獨立勘探和生産公司之一,康菲公司今年首次以展商身份亮相進博會。
在進博會上,康菲公司全方位展現了其技術資源、行業創新和專長。該公司還與中國海洋石油有限公司正式啟動蓬萊油田海上風電示範項目,將為中國最大的在産海上整裝油田——渤海灣蓬萊油田供應風電,從而有效降低油田作業溫室氣體排放量及作業成本。
據了解,全容量滿發並網後,該項目預計可以滿足蓬萊油田30%以上的用電需求,年平均二氧化碳減排量可達數萬噸,積極助力蓬萊油田實現氣候及環保目標。除了海上風電之外,兩家公司也在密切評估岸電、碳捕集與封存技術(CCS),及碳捕集、利用與封存技術(CCUS)等商業機會的可能性。
威諾德表示,進博會為外企和中國合作夥伴搭建了重要的溝通平臺,康菲將展示自己如何在能源轉型中發揮積極作用。“我們期待通過這一平臺加強行業對話,以促成更廣泛的合作。”
記者了解到,除了各大國際能源巨頭,巴斯夫等多家化工巨頭也紛紛加大了對華投資。而中國良好的汽車産業創新土壤,也吸引了包括特斯拉在內的全球新能源車企的目光。值得一提的是,國外車企與中國本土車企在新能源領域的技術合作,近年來表現得特別突出。
事實上,國際能源公司、化工企業、新能源車企大舉投資中國市場,是多重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
在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副秘書長龐廣廉看來,能源衝擊是最主要的原因,而中國完整的産業鏈、巨大的市場規模、相對低廉的製造成本優勢,對全球企業而言具有巨大優勢。
在記者採訪過程中,多家外資企業表示,必須繼續維持在中國的投資和産品開發,以保障過去投資的價值,並在與日益具有創新性的中國夥伴較量時保持競爭力。
有分析認為,面對風雲詭譎的國際形勢,外資企業加大在中國的投資,可通過本土化研發、生産,降低經營風險。尤其是近年來中國營商環境不斷改善,讓外資企業“看在眼裏,記在心上”。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研究員徐奇淵發現,在華外資企業的戰略已經從“in China for world”(在中國為世界,強調中國“世界工廠”的作用)轉向了更多的“in China for China”(在中國為中國,強調中國生産更多面向中國市場)。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外資企業開始把中國市場業務作為主軸。這意味著,外資企業可以借助進博會的“溢出效應”,進一步拓展市場。當然,這種新形勢也對中國的對外開放政策提出了新的要求。
有分析稱,未來10年,中國累計商品進口額有望超過22萬億美元。無論是實力雄厚的跨國巨頭,還是來自發展中國家的新興企業,都希望能從中找到自己的細分市場。而進博會就是他們觀察中國市場、分享中國機遇的窗口。
(責任編輯:張紫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