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8日晚間,博鰲亞洲論壇2021年年會首場直播引起了各界高度關注。博鰲亞洲論壇副理事長、中國人民銀行前行長周小川以及央行副行長李波在主題為“數字支付與數字貨幣”的分論壇上,就當前數字人民幣的試點情況、國際化進程以及對於加密資産的態度做了諸多分享。值得注意的是,此次論壇上,央行副行長李波首次對比特幣做出明確界定。
數字人民幣將如何發展?比特幣、穩定幣又該如何監管?《證券日報》記者對此採訪了業內多位專家。
加密資産非法幣
主要作用是一種投資工具
在博鰲亞洲論壇2021年會上,央行副行長李波首次對比特幣做出明確界定。他表示:“在全球範圍內,比特幣或穩定幣作為加密資産,開始成為另類投資的選項,但本身並非貨幣。”他認為,加密資産將來可能發揮的主要作用是作為一種投資工具或是替代性投資。
周小川表示,要區分數字貨幣和數字資産,對於比特幣這類數字資産,並非現在要下結論,但是“要提醒,要小心。在中國,任何金融創新的東西,都要説清楚它對實體經濟的好處”。
4月18日,全球加密數字幣市場全線暴跌,比特幣、乙太坊等主流幣種的跌幅普遍超過10%。其中,比特幣一度跌破5.4萬美元大關,24小時內最大跌幅超過8000美元。比特幣的走勢也引來其他主流幣種的跟風下跌,普遍跌幅超10%。
其實早在2017年9月份,央行等七部委就曾發佈《關於防範代幣發行融資風險的公告》對“虛擬貨幣”做出過定義。該公告指出,代幣發行融資中使用的代幣或“虛擬貨幣”不由貨幣當局發行,不具有法償性與強制性等貨幣屬性,不具有與貨幣等同的法律地位,不能也不應作為貨幣在市場上流通使用。
“要確保加密資産不會引發嚴重的金融風險。”李波表示,中國正在研究對這些資産的監管政策,將來任何穩定幣如果希望成為得到廣泛使用的支付工具,就必須要接受像銀行或準銀行等金融機構一樣的嚴格監管。
深圳市資訊服務業區塊鏈協會會長鄭定向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加密資産底層的區塊鏈技術在資産登記、證券結算、交易報告和普惠金融等方面有著廣泛的應用,但加密資産同時也存在著潛在的金融穩定風險。加密資産可匿名交易,這會給洗錢、逃稅等帶來便利;加密資産無國界之分,全球化資産流動和單一的主權國家各自監管之間存在對立,給加密資産監管帶來困難。”
寶新金融首席經濟學家鄭磊博士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各國政府對比特幣的態度有差別,但都清楚地認識到這類加密數字資産的監管難度很大,在交易過程中可能與洗錢等非法活動有密切聯繫。加密資産的潛在風險主要存在於交易過程的不透明和大幅波動性。對於加密資産,應在交易所層面做出必要風險控制,比如投資者身份和資金來源的調查,採用對投機交易的監控技術,並配合執法部門必要時採取鎖定交易和非法賬戶。而交易平臺本身也應該按照同類金融機構進行日常監管。”
北京尚光律師事務所刑事部主任丁飛鵬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以比特幣、乙太坊為代表的加密資産的法律定位是“虛擬商品”,既然是商品,那麼與之相關的佔有、使用、收益、處分也都應當受到法律的平等保護。
數字人民幣
正式推出尚無時間表
周小川在論壇上介紹了數字人民幣推出的背景。他稱,中國央行最開始做數字貨幣主要是從零售角度考慮的,中國零售市場巨大,擁有14億用戶,因此開展數字貨幣的初衷就是為建立更方便、更有效、成本更低的支付體系,而非要做批發系統或是人民幣國際化。
“在即將到來的北京冬奧會期間,我們會讓數字人民幣不僅能夠為國內用戶所用,也能夠讓國際來賓所用。”李波在論壇上表示。
李波表示,數字人民幣正式推出還沒有時間表。“在全國推廣之前需將三方面工作做到位。首先是要繼續做好試點工作,擴大試點項目範圍。其次是要進一步打造數字人民幣的基礎設施,包括生態系統等。同時,進一步提升系統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再次是要建立一套相應的法律和監管框架,監管數字人民幣的使用。”
對於目前數字人民幣試點的特點,中國(上海)自貿區研究院金融研究室主任劉斌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數字人民幣試點目前參與試點城市越來越多,進展會明顯加快。試點場景越來越多元,目前的試點場景逐漸從生活消費場景轉向企業應用和政府應用場景,從單一的線下轉向線下和線上結合。預計未來將在跨境領域及行業監管方面推進,與本地重點産業及本地重大節日結合,而合作機構也將越來越豐富、多元、廣泛。”
宜賓學院金融科技與國際結算創新團隊負責人、沛益諮詢首席專家陳小輝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數字人民幣的試點將呈現多地開花、多用戶試用、多時段運作、多機構合作等特點。預測未來將有序擴大數字人民幣的適用範圍,未來除銀行作為數字人民幣的運營主體外,非銀行支付機構、甚至一些線上線下流量較大的其他機構均有可能參與進來。
數字人民幣及數字資産
必須紮根于實體經濟
周小川強調,不管數字貨幣還是數字資産都要為實體經濟服務。
素喜智研特約研究員蘇筱芮對《證券日報》記者坦言,數字人民幣可深入農村,覆蓋偏遠地區,在更廣闊的範圍內發揮對我國“三農”與普惠金融的服務作用,服務實體經濟。同時,數字人民幣還能緩解民營企業收單壓力。
除了零售經濟、農村經濟,蘇筱芮稱,數字人民幣在供應鏈領域也大有可為。
“數字人民幣的可控匿名、不可篡改等特性,將增強産業鏈上下游的生態融合,進而提升産業鏈條上中小微企業的信用能力。” 蘇筱芮説。
中國通信工業協會區塊鏈專委會輪值主席、火幣大學校長于佳寧對上述説法表示認同,他進一步指出,基於區塊鏈技術的加密資産並不僅能當做另類資産進行投資,還能在一定程度上成為振興實體經濟的助推器。
于佳寧認為,加密資産既有內在的經濟價值,又具有可信任的權益證明屬性,同時可以讓資産在數字世界裏高效流轉。以版權為例,版權作為一種資産,容易産生權益不清、流動性較低等問題。但將版權上鏈形成一種加密資産後,背後的權屬關係和歷史交易資訊就會變得清晰透明。同時,這些加密資産在鏈上可以進行低成本的流通交易,讓原本流通性較低的資産,提高交易速度,資産的權益在鏈上進行驗證和轉移,可以降低了交易成本,提高交易安全性。
中國行動通訊聯合會區塊鏈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兼首席數字經濟學家陳曉華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由於虛擬貨幣存在交易的無形性與匿名性、使用範圍的廣泛性、注資方式的多樣性、獲取現金的可能性、服務的分割性、交易的快捷性與不可撤銷性、交易模式的複雜性等特點,其洗錢風險相對較高。”
“我們已經進入數字經濟時代,這意味著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很多生産、消費和投資活動都將數字化,數字貨幣將會成為數字經濟時代的金融基礎設施。”鄭磊博士進一步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數字資産就是經濟活動數字化之後産生的具有投資價值和資本屬性的資産,它們必然與實體經濟伴生,併為實體經濟賦能。
(責任編輯:李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