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財經12月16日訊(記者 譚夢桐)12月11日至12日,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北京舉行。會議釋放多重信號,為2024年外貿外資工作定調。
去年中央經濟會議將“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資”列為重點工作,此次會議則“拔高”至“擴大高水準對外開放”,説明什麼?此次會議首次提出拓展“中間品貿易”,釋放了什麼資訊?“對標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此次會議提出“制度型開放”,釋放了什麼信號?
針對上述等問題,中國網財經記者採訪了多位專家。
更加強調底線思維 守好基本盤
在穩外貿工作上,會議強調,擴大高水準對外開放。要加快培育外貿新動能,鞏固外貿外資基本盤,拓展中間品貿易、服務貿易、數字貿易、跨境電商出口。
記者注意到,去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將“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資”作為2023年重點工作任務,今年“拔高”至“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資”列為重點工作,此次會議則拔高至“擴大高水準對外開放”。
“由重視吸引外資轉變為外貿與外資發展並重。”民生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溫彬表示。
“更加強調對外開放水準的高低,在規模上更加強調底線思維,守好基本盤。”商務部研究院學位委員會委員、研究員白明在接受中國網財經記者採訪時表示。
加快培育外貿新動能 提升我國外貿綜合競爭力
“拓展‘中間品貿易’是首次提出。”商務部原副部長、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魏建國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
“此次會議對中間品貿易的強調,就是強調中國在國際上産業鏈供應鏈的參與度一定要高。”在白明看來,中間品是生産過程的原材料、零部件,可以為我國製造業服務,也可以為其他國家製造業服務,發展中間品貿易既是我國對國際産業鏈的貢獻,同時也獲得了發展機會。
除了中間品貿易外,會議還明確提出要拓展“服務貿易、數字貿易、跨境電商出口”。對於發展新業態、培育新動能的工作方向,白明認為拓展了外貿發展空間,增強了穩外貿的信心。
11月23日發佈的《中國數字貿易發展報告2022》顯示,2022年,中國可數字化交付的服務進出口額達3727.1億美元,同比增長3.4%,規模再創歷史新高。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對外經濟研究部與中國資訊通信研究院聯合發佈的《數字貿易發展與合作報告2023》指出,過去3年,全球跨境數據流動規模增長120.6%,數字服務貿易規模增長36.9%,均高於同期的全球服務貿易和貨物貿易的增速,對貿易模式、貿易結構、全球貿易規則和世界貿易格局産生深刻影響。
“數字貿易國際合作的前提依然是開放,要打通對外交流、貿易的壁壘,讓企業主動去了解全球,要拓展企業了解全球的渠道,建立數字貿易國際合作的交流渠道。只有國際交流廣泛進行,才能促成更多的國際合作。”浙江大學國際聯合商學院數字經濟與金融創新研究中心聯席主任、研究員盤和林在接受中國網財經記者採訪時表示。
盤和林建議,應盡可能減少出口制度性阻礙,加速跨境商品自由流動,也要完善基礎設施,比如海外倉建設,也要在外交上助力數字貿易出口遞增。
盤和林認為此次會議對數字貿易拓展的重視與明確,釋放了完善數字跨境貿易體制、機制的信號,也釋放了數字跨境貿易將取代傳統貿易,成為中國核心出口路徑的信號。
新動能除了體現在新業態的發展,以電動載人汽車、鋰電池、太陽能電池為代表的“新三樣”新産品也逐漸成為外貿新動能。海關總署數據顯示,今年前三季度,我國“新三樣”産品合計出口7989.9億元,同比增長41.7%,佔我國出口比重同比提升1.3個百分點,達到4.5%。
“我國一直在培育新動能,不同時期有不同時期的動能,例如新的市場、新的産品都是動能。”白明認為新動能就是能看得見、摸得著,有明確的方向、具體的抓手,可以提升我國外貿綜合競爭力。
放寬服務業市場準入 是水到渠成之時
此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還強調,放寬電信、醫療等服務業市場準入,對標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認真解決數據跨境流動、平等參與政府採購等問題,持續建設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打造“投資中國”品牌。
“這些是擴大高水準對外開放的重要舉措,放寬多行業市場準入是急需的。”白明坦言。
有人擔憂,對外資市場準入放寬以後,會不會對國內的相關産業造成衝擊?在白明看來,一直以來中國的對外開放是循序漸進的,到目前來看,多行業放寬市場準入可以説是“水到渠成”。
從縮減外商投資準入負面清單,到全面取消製造業領域外資準入限制措施,在推動國內經濟實現更高水準動態平衡的同時,致力於共同構建開放型世界經濟。
對標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 增強話語權
有專家認為,制度型的開放紅利,是這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發出的強烈信號。
“‘對標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更深層次地穩步擴大規則、規制、管理和標準等制度型開放。”溫彬表示。
近日,國務院印發了《全面對接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 推進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高水準制度型開放總體方案》,批復了《支援北京深化國家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示範區建設工作方案》,顯示出高水準對外開放正在持續推進。
“主動對標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加大國內外規則銜接力度,可以增強中國商品在國際市場的話語權。”白明表示。
(責任編輯:張紫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