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經濟工作會議12月11日至12日在北京舉行。會議提出,“要以科技創新推動産業創新,特別是以顛覆性技術和前沿技術催生新産業、新模式、新動能,發展新質生産力”“開闢量子、生命科學等未來産業新賽道”。
國家資訊中心資訊化和産業發展部主任單志廣在接受人民網記者採訪時表示,“以進促穩”是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釋放出的鮮明的積極信號之一,在“穩”的基調下更加突出“進”的先導性、開拓性。
國家資訊中心未來産業和平臺經濟研究中心秘書長胡擁軍認為,從未來産業發展的趨勢、潛力和基礎來看,前瞻性地佈局未來産業對於開闢新的領域和賽道、塑造新的動能和優勢具有重要意義。這是實現“以進促穩”戰略的關鍵所在。
記者注意到,與去年相比,中央將“以科技創新引領現代化産業體系建設”作為重點工作的第一項。這反映出中央對科技創新和産業發展的高度重視。
會議提到,要大力推進新型工業化,發展數字經濟,加快推動人工智慧發展。打造生物製造、商業航太、低空經濟等若干戰略性新興産業,開闢量子、生命科學等未來産業新賽道,廣泛應用數智技術、綠色技術,加快傳統産業轉型升級。
前瞻佈局未來産業是“以進促穩”的一道必答題。對此,胡擁軍分析了未來産業的發展趨勢:首先,未來産業將引領新需求,不僅可以更好地滿足人們現有的需求,還將創造新的應用場景和新消費需求。其次,未來産業將創造新動力,能夠引導各類主體向更先進的生産力聚集,催生新技術、新産業、新業態和新模式。最後,未來産業將拓展新的發展空間,幫助人們不斷突破認知和物理的極限,提升社會生産力水準,併為人類開闢新的發展和生存空間。
未來産業發展有何特徵?胡擁軍表示,未來産業發展具有高成長性。今天的未來産業將成為明天的戰略性新興産業,後天的主導産業和支柱産業。一旦跨越起步階段,未來産業有望發展形成一批萬億級的新支柱産業。考慮到未來産業的跨領域和長鏈條特徵,它們還將帶動對原材料、零部件、生産設備、科學檢測儀器、工業軟體以及各種生産性服務的巨大需求。這將引領培育一批未來産業集群。
此外,未來産業還具有強賦能性。通過技術與技術、技術與産業、産業與産業的融合,未來産業將廣泛滲透並賦能千行萬業,催生新業態和新模式。這將推動全球産業門類最齊全、産業體系最完整的“世界工廠”向“智造強國”轉型。
前瞻佈局未來産業是“以進促穩”的一道搶答題。各地謀劃發展未來産業的勢頭方興未艾,全國有約20個省市圍繞量子資訊、基因技術、未來網路、氫能與儲能等積極培育未來産業。其中,北京、上海、浙江、深圳等地率先制定實施關於未來産業的發展規劃、行動計劃、實施方案與配套政策舉措,把前瞻佈局培育未來産業作為拼經濟、謀長遠的重頭戲。
在胡擁軍看來,用“以進促穩”思維前瞻佈局未來産業必有可為。
從技術創新的角度來看,我國在前沿領域取得了重大成果,如未來網路、人工智慧、量子技術、先進材料以及深海、深空和深地等。在某些領域,我們已經與發達國家同步甚至領先,為未來産業的培育和發展提供了堅實的技術基礎。
從市場需求的角度來看,我國擁有超大規模的國內市場,這是培育和發展未來産業的最大優勢。國內市場為未來産業孵化提供了技術熟化、産品中試和早期市場等全鏈條的有力支撐。這有利於充分發揮“大水養大魚”的優勢。此外,多樣化的應用場景和差異化的細分市場也有助於催生更多未來産業的技術路線和發展模式。
從産業體系的角度來看,我國具備全球最完備的産業體系,能夠快速整合和優化不同的生産工藝組合和生産環節資源。一旦未來産業的技術路線成熟,我們就能夠實現快速、低成本和大規模投産。
“用‘以進促穩’思維前瞻佈局未來産業必須為之。”胡擁軍表示,為了培育未來産業,應強化以下三方面支撐:
一是夯實技術策源基礎。充分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探索建立“科學家+企業家+投資家”的技術預見與協同創新機制,充分發揮國家實驗室、高校、科研院所等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作用,搭建跨學科、大協作、高強度的協同創新基礎平臺,加強前沿技術多路徑探索、交叉融合和顛覆性技術源頭供給,打造未來産業策源地。
二是打造應用場景體系。推動新技術與生産、生活、生態、治理各領域全環節融合,構建多維度、可持續的場景體系,聚焦跨越技術研發向應用轉化的“死亡之谷”“達爾文之海”,構建“概念驗證—中試熟化—規模發展”的全鏈條服務體系。
三是強化資金投入保障。強化政府長期穩定的領投支援,引導各類政府産業投資基金以一定比例支援未來産業,建立健全政府科技研發資金、政府産業引導資金與市場化投資基金的聯動機制。引導社會資本“投小投早投未來”,鼓勵金融機構創新適應未來産業特徵的金融産品與服務,引導社保基金、保險資金等加大對未來産業投入。
“培育未來産業是‘以進促穩’的關鍵突破口之一,‘不進則退、慢進亦退’的競爭態勢已然成型,需要以‘慢不得’‘等不得’‘拖不得’‘誤不得’的緊迫感,大膽闖、大膽試,加快推動培育未來産業的各項工作進一步落地落實。”單志廣表示。
(責任編輯:朱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