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財經3月5日訊(記者 郭偉瑩)今日上午9時,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在人民大會堂舉行開幕會。國務院總理李強代表國務院,向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作政府工作報告。劃定2024年政府工作任務時,五次提及“保險”關鍵詞,涉及農業、醫療和養老三大國計民生重點領域。
在提高醫療衛生服務能力方面提到,推動基本醫療保險省級統籌,完善國家藥品集中採購制度,強化醫保基金使用常態化監管,落實和完善異地就醫結算。在加強社會保障和服務方面提到,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完善養老保險全國統籌。在全國實施個人養老金制度,積極發展第三支柱養老保險。推進建立長期護理保險制度。
業內專家對中國網財經記者分析表示,以上“保險”關鍵詞反映了國家對社會保障體系的重視,也為保險業的發展指明瞭方向,而養老將是重中之重,創新或將成為未來保險行業的發展重點。同時業內專家也建議,進一步完善個人養老金制度設計、優化長期護理服務籌資制度設計。
在全國實施個人養老金制度 積極發展第三支柱養老保險
作為我國養老保險體系“第三支柱”的重要制度設計,個人養老金制度于2022年11月25日正式實施,北京、上海、廣州、西安、成都等36個城市(地區)先行。今年1月,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在舉行的新聞發佈會上宣佈,下一步將推進個人養老金制度全面實施,同時表示個人養老金制度目前運作平穩,先行工作取得積極成效。
個人養老金制度是政府政策支援、個人自願參加、市場化運營的補充養老保險制度,年繳費上限為12000元,屬於第三支柱保險中有國家制度安排的部分。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在1月新聞發佈會上顯示,個人養老金開立賬戶人數超過5000萬人。
北京大學中國保險與社會保障研究中心專家委員會委員朱俊生對中國網財經記者分析表示,個人養老金制度從36個城市(地區)試點走向全國,可進一步完善制度設計,提升個人養老金參與率。具體建議如下:
第一,拓寬參加範圍。與第一、二支柱相比,第三支柱個人養老金具有去中心化、獨立性、精算中性等制度屬性,理論上可覆蓋所有人群。為了拓寬個人養老金的覆蓋面,可取消參加範圍限制,為新經濟、新就業形態中大量靈活就業人員參加個人養老金制度創造條件,從而使其成為養老金體系中基礎性、普惠性、兜底性的制度安排。
第二,完善稅優政策。一是在沒有資本利得稅的情況下,應明確領取的時候對於投資收益部分做免稅扣除,與非個人養老金賬戶的投資享受稅收上的同等待遇,增強稅惠的吸引力。二是適時提高享受稅惠的繳費額度。建議我國適當提高個人養老金的稅前抵扣標準。比如,每年的額度提高至24000或36000元。同時,要建立抵扣額度與社會平均工資增長指數化掛鉤的動態調整機制。三是引入TEE模式。引入TEE模式,尤其有利於促進低收入群體參加個人養老金制度。四是研究與探索直接財政補貼方式。可研究與探索對低收入群體參加個人養老金實施匹配繳費制度,進一步鼓勵低收入群體參加個人養老金。
第三,建立二、三支柱之間的對接機制。近年來,我國勞動力市場流動性增強,工作變動日益頻繁。非正規部門快速擴大,靈活就業和新就業形態成為重要形式。在新就業形態下,為增強便攜性,可將企業年金、職業年金與個人養老金打通,實現賬戶轉移、稅收優惠政策、投資管理方面的銜接。一是建立賬戶轉換與對接通道。二是稅優政策對接。三是投資管理對接。第二、三支柱均採用委託人投資運營模式,由市場上專業性金融機構投資運營,在治理結構上、投資政策和待遇發放方式都方面都可實現統一,以方便參保者,建立統一的市場競爭秩序。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保險學院教授、院長助理王國軍對中國網財經記者分析表示,實施個人養老金制度和發展第三支柱養老保險,有助於增加個人養老保障的來源,減輕國家基本養老保險的壓力。保險公司應創新養老保障産品,提供更加靈活、個性化的養老金計劃,以滿足不同人群的養老需求。
大力發展銀發經濟 推進建立長期護理保險制度
自2016年以來,我國在49個試點城市率先引入長期護理保險制度,經過7年的實踐探索,截至2023年12月,長期護理保險覆蓋參保人數約1.7億人,通過失能等級評估、享受待遇人數累計超200萬人,支出基金約650億元,有力提升了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近年來,為豐富保險産品供給,加快發展商業長期護理保險,滿足人民群眾特別是失能老年人的長期護理保障需求,原中國銀保監會印發《關於開展人壽保險與長期護理保險責任轉換業務試點的通知》,自2023年5月1日起開展人壽保險與長期護理保險責任轉換業務試點。
此外,為規範長期護理保險制度試點,加強長期護理保險失能等級評估管理,更好保障參保人合法權益,2023年末,國家醫保局會同財政部印發《長期護理保險失能等級評估管理辦法(試行)》,明確評估管理工作統一要求,以規範化管理推進試點高品質發展。
王國軍對中國網財經記者分析表示,理論與實踐證明,在老齡化不斷加深的背景下,長期護理保險制度有助於解決老年人長期護理問題,減輕家庭和社會的負擔,需要總結經驗,優化制度,不斷改進。保險公司應緊跟政策導向,不斷創新産品和服務,以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的保險需求,為社會保障體系的完善和發展貢獻力量。
朱俊生從人口與家庭結構變遷出發分析認為,我國長期護理服務需求凸顯,亟需建立和完善可持續的長期護理籌資制度。他在分析OECD國家公共長期護理融資安排及其邏輯的基礎上,認為OECD國家在公共資金預算約束下,在廣泛保障與選擇性保障之間權衡,保持財務可持續性,支援消費者選擇和靈活性。建議可充分吸收各地試點中的經驗,借鑒國際經驗,構建合理籌資體系,建立籌資與待遇精算機制,激發市場經辦活力,優化長期護理服務籌資制度設計。
首都經貿大學農村保險研究所副所長李文中也對中國網財經記者分析表示,推進建立長期護理保險制度,有助於滿足人民群眾多層次、多樣化的養老保障需求,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所帶來的養老壓力和護理保障需求。這也為保險業的發展指明方向,保險公司在實現自身發展過程中要積極履行社會責任,回應社會關注,服務實體經濟發展和民生需求,實現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共同提升。
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中國保險與養老金研究中心主任魏晨陽則對中國網財經記者綜合分析表示,養老將是重中之重。政府工作報告中五個“保險”關鍵詞中的三個都落在養老領域,完善養老保險全國統籌是針對養老制度裏面的一些結構性優化,也是目前我國必須要完成的。長期護理保險則實際落地到了養老工作的品質和保障效果上。
他表示,創新或將成為未來保險行業的發展重點。以上的痛點問題長期以來都收到行業的關注,在明確這些保險發展痛點之後,需要大力度對現有産品進行創新,提高效率,做到高品質發展保險保障。商業保險公司應把握住保險業高品質發展的機會,充分參與市場競爭,必須要升級改善,不斷創新,提供更加創新和差異化的産品和服務,以切實符合我國保險對人民的基礎保障。
(責任編輯:王晨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