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3·15”,消費者權益保護工作都備受關注。具體到金融領域,一系列“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教育宣傳活動”正在全國各地有序開展。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局長李雲澤3月11日參加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第三場“部長通道”集中採訪時也提醒廣大金融消費者,一定要警惕花樣翻新的非法金融活動。
金融“3·15”要抓典型,更要抓日常。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工作為何重要?這是踐行金融為民、金融惠民、金融便民的有力舉措,是緩解資訊不對稱問題的有效途徑。資訊不對稱可能引發兩類風險。一是劣幣驅逐良幣。不法金融活動憑藉“保本高息”誘餌擾亂市場,消費者、正規金融機構利益受損,市場失序。二是正規金融機構的個別工作人員也可能侵害消費者合法權益。相較于前者,後者對産品不熟悉、對規則不了解,更容易被前者敲竹杠。
抓典型,就是要解決當前金融消費者最關心的難點痛點問題。如何有效識別花樣翻新的非法金融活動?購買理財産品時,個別工作人員誤導銷售怎麼辦?“代理退保”“徵信修復”等非法職業代理的危害是什麼?解決這些問題,當務之急是要“開正門、堵偏門”。有關部門要加大監督檢查力度,對非法金融活動露頭就打,並確保金融機構嚴格執行已有的各項規章制度,如理財産品銷售“錄音錄影”要求等,及時查漏補缺,築牢風險防範堤壩。
抓日常,就是要從長遠計,完善制度建設,打好攻堅戰和持久戰,並有效聯動各方力量,共同守護好人民群眾的錢袋子。重點要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
首先,下好先手棋,幫助消費者“學金融、懂金融、用金融”,提升消費者防範不法侵害的能力。如何讓金融知識真正融入消費者生活?豐富、創新宣講渠道是關鍵。接下來,金融機構可充分借助手機銀行、微信公眾號等線上渠道,通過消費者喜聞樂見的形式,幫助消費者正確認識金融産品和服務,有效識別網路平臺誘導投資等。此外,金融機構還可充分發揮線下渠道作用,定期進農村、進社區、進校園、進企業、進商圈,常態化開展有針對性的、有特色的宣講活動。
其次,彌補短板弱項,規範日常工作,營造安全高效的金融消費環境。一要夯實已有基礎,確保各項規章制度落實落細。例如,金融機構在銷售理財産品時,不僅要落實“錄音錄影”要求,還要落實投資者適當性管理,做好投資者風險測評工作,把合適的金融産品賣給合適的消費者,嚴防“挂羊頭賣狗肉”。二要查漏補缺,加強金融機構內部管理。要持續整治個別員工私售“飛單”問題,完善制度規則,優化員工考核機制。
最後,暢通投訴通道,完善金融糾紛多元化解機制,提升消費者依法維權的能力。當前,一些不良社會組織或個人利用部分消費者不善維權、不會維權的特點,打著“法律諮詢”“法律援助”旗號,冒充專業法律人士,誘導消費者委託其“代理退保”“代理維權”,騙取高額費用。金融管理部門要加強對金融糾紛多元化解工作的宣傳普及,提升消費者對調解工作的認知度、參與度、認可度,切實捍衛金融消費者合法權益。
(責任編輯:王擎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