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萬億債務置換後 地方債黑洞還有多大
- 發佈時間:2015-08-30 09:09:00 來源:中國廣播網 責任編輯:陳娟娟
曾程一直在等待財政部披露地方政府債務數據,他覺得這個數字將大大超出人們的預期。“我們的債務數據已經報上去了,後來被打回來,又經歷財政、發改、銀監會三部門審核,這麼多道程式,也該是給個説法的時候了。”他説。
曾程是中國東部沿海省份一個市級財政局債務管理辦公室的負責人。他原本聽説,財政部準備在今年全國“兩會”後公佈地方政府債務數據,沒想到等來的卻是一輪又一輪的債務置換,連續兩個1萬億。
就在8月27日,第三輪債務置換額度的消息再度披露。
當天,受國務院委託,正在向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作今年預算執行情況報告的財政部部長樓繼偉表示,經全國人大、國務院批准,今年將下達6000億元新增地方政府債券和3.2萬億元地方政府債券置換存量債務額度。
這是繼今年3月財政部下達第一批1萬億元置換債券額度、6月下達第二批1萬億元置換債券額度後,中央財政再次為地方緩解償債壓力“開閘”。
不過,這也許是最後一次了。
在此之前,樓繼偉已經向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遞交了2015年地方政府債務限額的議案。在這份議案中,財政部確認了兩塊內容:一是最終甄別確認的2014年末地方政府債務餘額,二是今年全國“兩會”上由全國人大批准的2015年地方政府債務新增限額。
上述存量和新增兩類債務限額的出爐,意味著地方政府過去數十年積累的存量債務和未來每年允許産生的增量債務,都將被嚴格鎖定。長達數月的中央和地方關於政府債務的博弈告以段落,在看得見的終點上,規則已然改變。
8月24日,樓繼偉在向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六次會議作説明時稱,“對地方政府債務實行限額管理,將是規範地方政府債務管理的重要內容。”
這會是一個新的開始嗎?
債務博弈
“3.2萬億的債務置換,是最後博弈的數字。”民生證券研究院宏觀研究員李奇霖告訴經濟觀察報。
財政部推出債務置換額度,原本主要解決的是地方政府到期債務。根據6月28日國家審計署公佈的土地審計報告顯示,全國由地方政府負責償還的債務中,需在今年償還的到期金額為1.86萬億。
但經濟觀察報獲悉,目前的3.2萬億債務置換額度,除了覆蓋上述到期債務外,應該還包括了地方的逾期債務。李奇霖表示,截至2013年6月,政府逾期債務規模為1.15萬億,佔整個2011-2012年度應償債務的25.6%,假設逾期率不變,截止2014年底,逾期債務將上升為1.25萬億。“因此,從規模上看,3.2萬億其中有超過三分之一是用來置換地方政府的逾期債務,這明顯是央地經過博弈後的妥協。”李奇霖説。
在他看來,之所以出現這種妥協,可能是因為地方官員在審計署做審計的時候,傾向於低報地方政府債務,後來在財政部為地方債置換統計債務口徑時,又傾向高報地方債。
徵稅、事業性收費、債務一直都是政府收入的一部分。但中國的地方政府債務數字,在公眾眼中一直是個謎一般的存在。
審計署曾在2013年審計了地方債務的數據。根據後來公佈的數據顯示,截至至2013年6月底,全國各級政府負有償還責任的債務為20.70萬億元,其中地方政府負有償還責任的債務為10.89萬億元。考慮或有債務後,全國各級政府債務約30.28萬億元,其中地方政府債務餘額17.9萬億元。
不過之後,財政部對2013年6月到2014年12月31日之間的存量債務又進行了統計,數字一直到現在都遲遲沒有公佈。
兩組數字在地方政府眼中的地位是截然不同的。“當時審計署審計地方債務,大家都知道是衝著問題來的,而任何地方都不可能把債務作為一個問題讓審計查出來。因為債務規模越大,地方需要償還的數額也越大,相當於地方主政者的責任被認定了。”前述地方政府債務管理辦公室負責人曾程告訴經濟觀察報。
這樣的情況並非沒有發生過。就在2013年審計地方債務時,審計署發現東部沿海某省份上報的債務中,一個地級市政府負有償還責任的一類債務相對其他城市偏少。隨後,審計署派員單獨去此地了解情況,連續審計出被隱匿的1000億左右債務,幾乎全是一類債務。據稱,瞞報的後果很嚴重,該市市長當即被省政府有關部門喚去“約談”。
相反,財政部牽頭來調查債務,地方政府會理解成另外一番意味。“我們覺得會給錢,中央會兜底,所以數字報得越徹底,未來獲得解救的程度越高,這正好是兩個相反的方向。”曾程表示。
不過,在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金融研究室主任趙全厚看來,無論是審計署的審計數據還是財政部門的統計數據,都是為了摸清家底、分清類別,實事求是地按照負債主體來劃分責任,最終達到把控住地方政府債務風險的目的。
限額管理
趙全厚認為,審計署給出的債務數據從整體上看並沒有問題,因為它不可能覆蓋全部。
“審計署一般是按照會計和法律原則來進行的,主要集中于舉債是否有擔保,會計上是否屬實等問題,而財政部是按照政府債務的財政正義原則來統計的。”趙全厚説,有些融資平臺欠下的很多債實際上是政府的,但政府現在沒有能力償還,只能通過融資平臺。
趙全厚認為,凡是符合財政公共職能支出的債務,都應該算進政府債務,比如融資平臺借錢,雖然沒有列入預算,但是達成了事實上的財政支出,“這部分債務審計的時候可能沒有納入”。他表示,這些因素都有可能最終導致地方政府債務數據的擴大。
而站在地方財政部門的角度,曾程主要考慮的是如何化解債務的問題。
“其實不論額度多大,能不能正確把握住地方政府債務的數字,是現在主要的問題,也是下一步化解債務的必要條件。”他認為,此前財政部在確定給地方的一般債券和專項債券額度時,依據的口徑全部是審計署提供的數據,截至7月末,財政部已發行包括一般債券和專項債券在內的地方政府債券總計14288億元。如果未來仍舊依靠審計的數據來實施債務置換,基層財政部門其實是非常被動的,錯誤的數據也要認。
因此,曾程一直在翹首期盼財政部公佈新的地方債務統計數據。就他的經驗預測,新數據將很有可能遠遠超出審計署所公佈的數字。
早在6月28日,審計署向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五次會議作報告時就曾提及,個別地方政府性債務償債壓力較大。審計長劉家義表示,至2013年6月底,重點抽查的9個省本級、9個省會城市本級和9個縣,2014年底政府負償還責任債務餘額比2013年6月底增加46%;今年以來增速放緩,但這些地區上年綜合財力呈負增長的有三分之一,大部分地方政府債券尚未發行,個別地區債務償還出現困難。
無論如何,這或許是地方政府最後一次能向中央尋求援助的機會了。
樓繼偉在27日向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六次會議作説明時稱,將儘快按程式向地方下達債務限額,同時加快制訂風險評估和預警、存量債務納入預算管理等相關制度,建立對違法違規融資和違規使用政府債務資金的懲罰機制。
這意味著中央用來控制地方債務的“閘門”,正在一步步關閉。
“按照絕對值來計算的地方債務,未來降低的可能性不大,可能還會增加,但是相對值會降低。”趙全厚告訴經濟觀察報。相對值的一個判斷指標,主要是未來地方債務的增長速度是否低於財政收入或者GDP的增長速度。
根據國家統計局年初的數據,2014年中國財政收入8.6%,創23年新低;2014年中國GDP增長速度7.4%,創24年以來新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