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GDP同比增7.4% 經濟下行壓力有增無減
- 發佈時間:2015-01-21 08:07:27 來源:經濟參考報 責任編輯:孫業文
國家統計局20日公佈,初步核算,2014年我國國內生産總值(GDP)636463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7.4%,增速創下近24年新低。其中,第四季度增長7.3%,增速雖較上一季度持平,但是環比增長僅為1.5%,較上一季度減慢0.4個百分點,且連續第二個季度放緩。
多方分析認為,去年經濟增長7.4%雖然來之不易且符合一致預期,但是季度情況顯示增長放緩的態勢仍在延續,目前尚不能排除一季度經濟數據全面下滑乃至惡化的可能,這就需要宏觀調控政策加大底線管理的力度。
判斷 經濟仍在合理區間
對於2014年GDP同比增長7.4%,國家統計局局長馬建堂認為實現了年初目標且來之不易。他説,剛剛過去的2014年是很不平凡的一年,這一年我們碰到了很多挑戰,遇到了不少困難。最重要的,從國際上看,是世界經濟復蘇曲折、緩慢、複雜;國內是三期疊加,經濟下行壓力很大。面對這樣嚴峻的環境和極其複雜的改革發展任務,黨中央、國務院堅持穩中求進的工作總基調,堅持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著力推動改革創新,著力培養新的動力,應該説取得這樣的成績真的非常不容易。
馬建堂認為,對於7.4%,評價的尺度、標準也需要適應“新常態”,它既符合“新常態”下經濟發展增速換擋的客觀規律,在國際上也還是一個不低的水準。此外,與7.4%相配套的物價水準上漲2%,漲幅比較低;就業總體平穩,按照人社部的統計口徑,城鎮新增就業1322萬人,超額完成1000萬人的任務,國家統計局還有一個調查失業率,2014年在5.1%左右。這四個指標配合在一起,可以説中國經濟繼續運作在合理的區間。
不僅如此,2014年中國的經濟品質在提升,民生在改善。據馬建堂介紹,2014年我國全社會的全年勞動生産率比上年提高7%;單位GDP的能耗下降4.8%;全國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20167元,名義增長10.1%,扣除物價實際增長8%,其中城鎮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實際增長6.8%,農村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實際增長9.2%。
馬建堂的觀點受到學界肯定。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張立群表示,2014年的數據和新常態的特徵是相吻合的。首先,經濟發展新常態,是要從高速增長轉向中高速增長。中高增長的區間應該在7%至8%之間,因此7.4%是可接受的。第二,雖然經濟增長速度下降了,但是人民生活水準不能下降。從消費看,2014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比上年名義增長12%,和2013年相比差距不大。第三,經濟結構持續優化,第三産業佔比進一步提高。
“從各方面數據看,事先就能夠預計出2014年GDP同比增長7.5%的目標達不到是大概率事件,但最後公佈為7.4%的增長率,與目標值非常接近,略高於許多機構預測的7.3%,甚至更低水準的預測,説明下半年以來一系列調控措施見到效果,對經濟增長有一定的穩定作用。”國資委研究中心研究員胡遲對《經濟參考報》記者説,“十二五”以來,中國經濟結構已經發生變化,服務業比重超過製造業,由此帶來的投資變化也導致了經濟增長率的下降。雖然增長率有所下降,但中國經濟增長的品質與效益得到了提升,這正是宏觀調控所追求和希望達到的目標。
今年壓力有增無減
多方認為,從全年數據看,2014年中國經濟增長速度不慢,物價水準不高,就業超額完成任務,總體情況不錯。但是如果從季度情況看,去年第四季度,經濟增長面臨的下行壓力還在進一步增大,今年增長情況幾乎可以肯定慢于去年。
中國銀行國際金融研究所研究員高玉偉對《經濟參考報》記者表示,去年第四季度同比增長7.3%,還算不錯。但是,如果看季節調整後的環比增長則比較差,年化率只有6.1%,近四年來只有2012年的第一季度更低。所以去年第四季度經濟形勢實際上在變差,下行壓力在增大。這與去年第四季度各月投資、消費、工業數據相吻合、相印證,也可以解釋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將穩增長定為今年經濟工作的首要任務。觀察近期各省區市、各部委的工作會議,對擴大投資、上項目都有著重強調,這説明穩投資仍是穩增長的主要方向。
交通銀行金融研究中心高級宏觀分析師唐建偉認為,2015年中國經濟面臨的內外部環境仍錯綜複雜,不確定性依然存在,三駕馬車可能“一升一穩一降”:美國經濟穩健復蘇帶動國際環境改善,出口保持平穩增長,略有回升;新型消費模式和資本市場財富效應將推動消費實際增速保持平穩;受房地産銷售回暖和流動性繼續寬鬆等影響,預計2015年固定資産投資比2014年有小幅回落。預計2015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1.8%左右,實際增速為10.8%左右;雖然相比2014年名義增速有所回落,但實際增速保持平穩。綜上,雖然出口略有回升和消費保持平穩,但投資增速回落仍將拉低經濟增長,2015年GDP同比增速將略低於2014年,初步預計在7.2%左右。
不過機構同時強調,也不應過分誇大經濟增長所面臨的下行壓力。北京大學經濟研究所常務副所長蘇劍表示,現在大家在分析短期宏觀經濟形勢的時候,往往就只關注需求不關注供給,這也是宏觀經濟學分析裏面的傳統或者説常用方法。但是,在短期宏觀經濟分析裏面,如果考慮到供給的話,中國2015年的經濟形勢可能不會像想像的那麼悲觀。因為2015年雖然需求可能會萎縮,但是供給一邊面臨兩個良性衝擊:一是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中國開啟了多項改革,改革措施帶來的紅利會在2015年慢慢地發揮功效;二是2014年6月以來,國際油價大跌,這對中國企業來説是利好消息,據測算,油價下跌40%,總的生産成本將降低1個百分點。
預期 一季度可能疲弱
僅從目前來看,今年全年的情況尚難判斷,市場更相信,第一季度經濟增長可能面臨大的考驗。
民生證券研究院執行院長、首席宏觀研究員管清友表示,一方面,儘管貨幣寬鬆,但貨幣政策機制傳導不暢,實際利率依然高企,經濟下行疊加融資難,企業很難有內生的資本開支動力,信用風險發生的概率在增加;另一方面,在認貸不認房、降息等政策支援下的房地産銷售似有回暖,但可持續性尚待觀察,疊加高企的待售和在建面積,未來房地産還將繼續去庫存,投資反彈至少在今年上半年還看不到拐點。經濟最惡化的時刻遠未過去。過去房地産和基建繁榮留存的嚴重過剩的重工業産能將長期制約中國經濟增長。只有等待産能逐漸出清、風險釋放之後,經濟才有可能迎來長週期繁榮。2015年經濟仍有下行壓力,預計一季度GDP為7.1%。
經濟下行壓力增大,決定了第一季度政府需要加大底線管理的力度。胡遲表示,2014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為2015年的宏觀調控定下了政策基調。從穩增長的角度看,宏觀政策在保持持續性和穩定性的前提下,採取一定程度與某種形式的寬鬆手段是可能的,但從本屆政府執政以來的思路看,以前那種“大水漫灌”式的手法應該不會採取了,而更多地會採用定向調控方式,既控制調控的總量,又提高調控的精準性。
市場同時預期央行將在今年第一季度下調存款準備金率。澳新銀行中國區首席經濟學家劉利剛表示,由於經濟增長放緩以及去通脹化持續,貨幣政策將進一步放鬆。貨幣政策的放鬆將幫助企業去杠桿化,並降低企業違約的風險。此外,寬鬆的貨幣政策環境也將促進結構改革進一步推進。“我們認為,央行第一季度將降低存款準備金率50個基點,預料全年可能一共降準150個基點,並降低存款利率最多50個基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