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8日 星期五

財經 > 新聞 > 國內經濟 > 正文

字號:  

張 忱:經濟新常態下 換擋調控應更重視防風險

  • 發佈時間:2015-01-14 08:15: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孫業文

  在經濟發展步入新常態之下,國內外經濟環境發生變化,增長與物價等矛盾緩解,有可能實現中高速增長、較高就業、國際收支平衡的組合,貨幣政策更注重金融穩定和預防風險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提升。從過去一年的實踐來看,貨幣政策工具的使用也是更加重視防風險

  近日召開的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2014年第四季度例會指出,繼續實施穩健的貨幣政策,更加注重鬆緊適度,靈活運用多種貨幣政策工具,保持適度流動性。

  對鬆緊適度、穩健應當如何理解,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一般來説,貨幣政策的目標可分為穩定物價、充分就業、經濟增長、國際收支平衡和金融穩定。在過去多年的發展中,由於就業壓力較大,貨幣政策有明顯的逆週期操作特徵,更重增長,以保就業,並兼顧其他目標。在經濟發展步入新常態之下,國內外經濟環境發生變化,增長與物價等矛盾緩解,有可能實現中高速增長、較高就業、國際收支平衡的組合,貨幣政策更注重金融穩定和預防風險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提升。縱觀2014年的貨幣政策,這種思路的調整逐漸清晰。

  隨著人口紅利逐步消退、服務業佔比提升,即使經濟中速增長,就業也無大礙;産能過剩、大宗商品價格下跌等壓低了通脹;同時,國際收支日趨平衡。也就是説,通脹與就業、通脹與增長的矛盾,增長與國際收支的矛盾,在新常態下並不突出,這為貨幣政策更加重視風險的防範與化解留出空間。

  從表面上看,當前我國經濟運作的風險主要來自負債率較高的房地産、地方融資平臺、“兩高一低”産業,以及與之相關銀行不良資産等等。但深層次來看,相關風險來自舊的增長模式與經濟結構。

  所謂“上山容易下山難”,“上山”時容易偏重發力求速度,即使倉促間有些踉蹌,問題也不大;而“下山”時,速度把控當然重要,但掌握平衡也絕對不可忽視,“上山”時為了趕路而積累的疲勞、傷痛,在“下山”時成了隱憂。把握好風險,才能掌控好平衡,經濟才能行穩致遠,否則就貽害無窮。美國就是一個典型的反面教材。2008年之前,美國信貸和房地産行業的過快膨脹,導致壞賬和高杠桿風險因素大量累積,最終引發了次貸危機。由此看來,調控的思路轉向更注重風險防控確有必要。

  從貨幣政策過去一年的實踐來看,在工具的使用上開始更加重視防風險。2014年前三季度,我國經濟運作面臨一定下行壓力,實施定向降準、MLF、PSL等創新型、結構性的調控手段,在保持總體流動性適度的同時,努力引導資金投向需要支援的領域,避免更多資金流向房地産、地方融資平臺等已積聚了較大風險的部門,穩定存量風險規模的同時,又避免在適度寬鬆的同時避免增量風險快速上升。

  2014年第四季度,在經濟下行壓力有所加大的情況下,央行實施了降息。作為顯性的、全面調整的工具,降息在理論上被當作刺激擴張的信號與手段。然而新常態下,降息有兼顧存量與增量風險的功用。一方面,可以降低既有債務壓力,降低存量風險集中爆發的概率;另一方面,可以降低新增債務成本,使增速保持在合理區間下限上方,不會因失速導致系統性風險爆發。誠然,貨幣政策乃是總量政策,在保持鬆緊適度的同時,還要將貨幣信用過快擴張、資産價格上漲吸引資金過快流入等副作用降至最低,但從降息的時機來看,副作用可控乃是大概率事件。

  總體來看,國內外推升經濟過熱的因素減弱甚至消失,配套措施的完善,為寬鬆政策的推出提供了較好的時機與環境。換個角度來看,以這樣的節奏綜合運用貨政工具,更能體現“換擋期”更重“防風險”的調控思路。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