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6日 星期三

財經 > 新聞 > 國內經濟 > 正文

字號:  

2015年對外貿易將保持中速增長趨勢

  • 發佈時間:2015-01-05 00:31:43  來源:中國證券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王斌

  □國家資訊中心宏觀經濟形勢課題組

  2014年對外貿易保持中速增長態勢

  伴隨世界經濟與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對外貿易運作亦呈現由高速增長向中速增長轉換的新常態。

  (一)出口由快速下滑轉為企穩回升,進口增長保持低速運作

  2014年初受上年同期基數影響,我國出口增長呈現顯著下滑走勢,一季度出口下挫3.5%。4月份後,由於國家扶持出口的調控政策逐步見效,上年虛假貿易導致的基數影響消失,外貿企業信心得以增強,出口增長逐步恢復正常,增速不斷回升。

  (二)對主要貿易夥伴出口好轉,中西部地區外貿增長迅速

  隨著發達國家經濟復蘇態勢逐步穩固,傳統市場需求得到改善,2104年我國對主要發達市場的進出口貿易扭轉了上年低迷態勢,增速有所提高。1-11月份,對美雙邊貿易增長6.4%,出口增長7.3%,較上年提高2.4個百分點,美國繼續為我國第一大貿易夥伴;對歐貿易恢復性增長10.1%,出口增長9.9%,增速扭轉了上年同期下跌局面,並顯著高於其他發達市場;對日雙邊貿易增長0.4%,其中出口增長0.2%,實現了由負轉正。與此同時,我國對新興市場貿易呈現分化,對周邊東盟、印度、俄羅斯等國家和地區出口保持了較快增長,對部分經濟波動較大的國家貿易增速下滑。

  (三)一般貿易比重繼續提升,機電産品出口增速回調

  中國商品出口替代能力不斷增強,一般貿易增長持續快於加工貿易。1-11月,一般貿易進出口增長5.6%,加工貿易下降3.2%。目前,一般貿易佔我國出口比重達到51.4%,加工貿易降至37.7%。貿易方式結構變化,表明我國在品牌、技術、産品附加值等方面取得進展,有利於提升在全球價值鏈中的位置與優勢。

  (四)服務貿易發展勢頭良好,貿易整體結構不斷優化

  近年來,我國服務貿易保持較快發展勢頭,前三季度,服務貿易進出口同比增長10.2%,高於貨物貿易6.9個百分點,其中服務出口增長6.8%,進口增長12.2%。服務貿易在對外貿易中的比重持續攀升,佔對外貿易總額12%,佔比較上年同期提高0.7個百分點。同時,高附加值服務進出口保持快速增長,金融服務、電影音像、電腦和資訊服務等服務貿易增速較高。我國通過積極開展服務外包業務、促進服務出口,深化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經貿合作,1-11月份,承接“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服務外包合同金額和執行金額分別同比增長22.3%和31.5%。但是,服務貿易總體逆差增幅有所擴大,旅遊項下逆差達到服務貿易逆差的66%。

  (五)利用外資增速下降,吸引外資難度加大

  金融危機爆發後,美國、歐洲等國家經濟增長始終處於低速運作態勢,復蘇基礎脆弱,許多國家採取各種辦法限制資本流出,而且部分國家提出再工業化發展戰略,通過降息、量化寬鬆等政策降低社會投資成本,在一定程度上衝擊了國際直接投資流入中國的規模。同時,由於國內面臨人口結構變化、勞動力成本上升和資源環境約束增強的壓力,利用外資結構與增速也受到相應影響。1-11月,我國實際使用外資(未含銀行、證券、保險領域數據)增長0.7%。

  2015年對外貿易發展環境及趨勢展望

  綜合分析長期與短期、國際與國內因素,總體判斷,2015年世界環境與國內經濟發展仍然有利於我國對外貿易持續健康運作。

  (一)影響對外貿易運作的短期因素

  1.國際環境總體平穩

  一是全球經濟將延續溫和復蘇態勢。2015年,世界經濟有利因素不斷累積,但是新增動力不足,不確定不穩定性仍然較多,全球結構性問題尚未解決,重點國家經濟增長呈現分化,世界經濟增長仍表現為弱勢復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預測2015年全球經濟增長3.8%左右,世界貿易組織(WTO)預測國際貿易增長4%左右。

  二是主要經濟體形勢分化。預計2015年,美國私人部門“去杠桿化”逐步結束,經濟自主復蘇動力增強,消費者信心提升,企業支出意願提高,經濟增長有望延續向好態勢。IMF預計美國GDP增速將保持在3.2%左右,比2014年提高0.9個百分點。歐元區財政整固進程尚未結束,財政節支和高失業繼續抑制經濟增長,加之歐俄相互經濟金融制裁短期內難以解除,2015年歐元區經濟仍僅有微弱增長。新興經濟體由於內部結構性矛盾不能根本化解,加上美聯儲加息預期升溫使資本進一步向美國等發達國家回流,2015年增長仍將較為乏力。

  三是國際大宗商品市場低位波動。2015年,由於全球經濟增長動力偏弱,新興經濟體對於原油等國際大宗商品消耗下降,國際市場需求減少,在供給水準趨穩的情況下,全球需求減少將抑制國際大宗商品價格上漲。

  四是全球貨幣政策分化。美聯儲基於經濟復蘇基礎日益穩固繼續推進貨幣政策正常化進程,而歐元區迫於經濟增長壓力進一步放鬆貨幣政策,日本貨幣政策受制于通脹回升,難以有所作為。各國貨幣政策取向的分化將加大全球資金無序流動和金融波動風險。

  五是區域性經濟政治風險上升。圍繞烏克蘭問題的國際爭端仍難以平息,美國、歐盟、俄羅斯之間經濟制裁與對抗不斷加深,影響逐步擴散至區域乃至世界經濟、政治領域,導致國際經濟合作、能源供給等發生結構性變化。同時,中東地區、朝鮮半島、南海局勢均存在不確定性。

  總體而言,2105年我國所處的國際環境基本穩定,有利於出口維持中速增長局面,但由於中國商品國際市場份額進一步提升受到制約,依靠出口需求化解國內過剩産能難度加大;國際大宗商品價格回落將進一步壓低資源、能源進口價格,有利於我國擴大戰略性資源進口;新興市場國家經濟增長放緩,將繼續抑制中國機電、裝備等投資品出口;美國按計劃退出量化寬鬆貨幣政策將加劇我國短期跨境資本和人民幣匯率波動風險。

  2.國內經濟增長保持基本穩定

  一是中國經濟仍將保持合理增速。儘管中國潛在增長水準下行,但是經濟發展仍然具有巨大的韌性與迴旋餘地。2015年,改革紅利將不斷釋放,新型城鎮化戰略將推進內需增長,區域間經濟統籌與互補能力增強,有利於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但是房地産市場調整、地方債務風險、社會融資成本偏高等問題仍將存在,部分風險預計有所深化。預計2015年,國內投資需求將減速,工業生産將放緩,進口需求將相應回落。

  二是對外貿易扶持政策發揮作用。國務院辦公廳公佈《關於支援外貿穩定增長的若干意見》,落實工作取得積極成效,商務部、海關總署、人民銀行等眾多部門出臺專項對外貿易政策,同時廣東、江蘇等25省、自治區、直轄市先後出臺配套措施。這些政策使貿易便利化水準得以提升,不合理稅費得到進一步清理,企業對外貿易成本下降,新型貿易業態發展加速。2015年政策影響將持續,對外貿易政策環境繼續優化。

  三是人民幣匯率雙向波動。我國人民幣匯率已經改變單邊升值狀態,呈現“升貶互現”的雙邊波動走勢。2015年,美國退出量化寬鬆貨幣政策,並可能進入加息週期,美元呈現升值趨勢;我國貿易順差佔GDP比重處於合理區間,國際收支進一步趨向平衡;人民幣匯率改革步伐加快,匯率形成機制向市場化方向邁進。預計人民幣匯率走勢以雙向波動為主,浮動區間有所擴大,外貿企業需適應匯率變化新形勢。

  (二)影響對外貿易發展的中長期因素

  1.世界經濟增長步入“新常態”

  世界經濟已進入“低增長、低通脹、低利率”的新常態。雖然美國、英國等傳統發達國家經濟增長基本擺脫危機陰影,但是潛在增長水準下降,難以恢復本世紀初的高增長局面;日本由於歷史性高額公共債務和低水準潛在增長率,宏觀經濟和財政運作受到嚴峻挑戰;同時包括中國、俄羅斯等在內的主要新興市場國家由於人口結構、制度變革、資源需求等方面因素影響,同樣面臨著潛在增長水準下滑的問題。世界經濟保持低速溫和增長,相應全球産業結構、需求結構、市場結構、區域結構等方面均將發生深刻變化。

  2.國際貿易投資環境步入“新常態”

  金融危機後,各國對國際市場爭奪更加激烈,國際貿易與投資領域格局呈現新變化。一是金融危機後,各國均希望通過擴大國際需求拉動本國經濟增長,美國力主推進TPP與TTIP貿易和投資協定談判,在世界範圍內建立新的國際貿易與投資新秩序、新格局。中國未來面臨的全球貿易競爭更趨劇烈。二是國內勞動力、土地、環境、資金等要素成本處於持續上漲期,傳統出口競爭力不斷削弱,目前企業用工成本已相當於越南、印度、柬埔寨等周邊國家的2-3倍甚至更高,我國吸引外商直接投資的傳統成本優勢受到侵蝕。三是金融危機後,發達國家意識到産業空心化危害,並致力於重塑新型製造業發展體系,同時部分國家債臺高築、資金短缺,對於資本外流進行限制。在新一輪世界産業結構調整過程中,中國吸引外資面臨著國際資本回流發達國家與被部分發展中國家分流的雙重壓力。

  3.改革開放步入“新常態”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從出口和國際收支看,我國低成本比較優勢也發生了轉化,同時我國出口競爭優勢依然存在,高水準引進來、大規模走出去正在同步發生,使出口繼續對經濟發展發揮支撐作用。針對中國對外開放的階段性特徵,國家提出“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上海自由貿易區建立並取得長足發展,境外投資審批制度實現重大改革,自由貿易協定談判積極推進,跨境電子商務構建與管理體制等新業態等制度創新呈現活力。中長期看,對外貿易領域改革與開放步伐將不斷加快,紅利持續釋放。這將極大激發社會層面推進外貿發展的動力和活力,調動企業尤其是民營經濟的積極性。

  (三)2015年中國對外貿易增長預測

  2015年,我國對外貿易面臨的國內外環境總體有利,但形勢仍然錯綜複雜,突發性因素不可忽視。初步預計,我國出口將增長7%左右,進口將增長5%左右,維持“新常態”形勢下的中速增長趨勢。全年外貿順差略有擴大,佔GDP比重基本穩定。貿易結構方面,機電産品出口在上年低基數影響下增長情況有望好轉,但由於新興經濟體增長承壓,資本品與投資品需求繼續減少,出口前景仍不樂觀;勞動密集型産品存在部分剛性需求,增長速度相對穩定,但是受用工、土地等要素成本上升、低端製造業轉移等因素影響,佔出口總額比重難以提高。主要市場方面,由於美國、歐盟、日本等發達國家以及俄羅斯、印度、巴西等新興市場國家經濟增長呈現分化,我國對美國等經濟復蘇穩定、需求擴張的國家出口規模將進一步擴大。與此同時,我國與簽署雙邊或多邊自由貿易協定的國家與地區貿易投資活動將更加活躍。企業性質方面,受益於國家簡政放權、貿易便利化等政策影響,民營企業進出口增速仍將保持較高水準。

  政策建議

  (一)積極高效落實對外貿易發展政策

  完善落實相關對外貿易扶持政策,一是創新貿易方式,結合“資訊化”發展,努力推進電子跨境商務平臺建設,進一步擴大電子商務、市場採購試點範圍,打造新型物流、倉儲、運輸、報關資訊管理系統,將對外貿易發展與資訊産業建設相融合。二是繼續清理出口環節不合理、不必要稅費,減輕企業負擔。三是進一步降低或減免先進技術設備、關鍵零部件和部分消費品的進口稅費。四是完善有利於進出口發展的投資、融資、信貸、匯率、保險政策體系。

  (二)大力鼓勵企業對外投資帶動貿易增長

  適應全球價值鏈整合發展要求,應對國際貿易壁壘問題,促進企業“走出去”,在世界範圍內配置資産,帶動相關設備、産品與服務輸出。一是以“一路一帶”為抓手,大力推進周邊國家基礎設施建設合作項目,充分發揮中國鐵路、城市軌道等建設優勢,支援大型企業承攬國際重點項目,並推動中小企業進行相關配套産品供應,拉動出口增長。二是支援企業拓展在歐美發達國家投資,尤其重視獲取智慧製造、現代金融等高端製造業與服務業合作機會,實現以資本換技術策略。三是積極開展與俄羅斯雙邊貿易與投資,推進石油、天然氣領域項目合作,優化能源全球合理配置,保證國家能源戰略安全。四是引導企業海外投資過程中,充分運用當地勞動力、土地、資金,形成産業集群或生産環節整合,為中國構建全球價值鏈體系奠定基礎。五是充分認識中國對外貿易總量已經達到世界最高水準、繼續實施技術模倣策略空間較小的現實,下一步必須充分發揮政府的導向作用,全面積極培育“技術、品質、品牌”相融合的出口産品競爭優勢,加大自主品牌推廣,增強技術的自主研發和創新能力,為企業走出去提供基礎性保障。

  (三)加強國際貿易領域全方位合作

  一是以亞太經合組織會議為契機,推進亞洲內部自貿區建設。中國在本次APEC會議中,就“推動區域經濟一體化、促進經濟創新發展、改革與增長,加強全方位互聯互通和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談判取得實質性進展。建議按照會議達成的精神與共識,貫徹落實各項協議與條款,進一步促進成員國多邊貿易體制建設,反對貿易保護主義,推動區域投資自由化和便利化,以區域價值鏈和供應鏈連結、合作為依託實現全球價值鏈整合。二是力爭完成中韓、中澳自由貿易區談判,發揮對周邊國家經貿合作關係的輻射作用,同時加快中美、中歐投資協定談判。三是緊密跟蹤TPP(跨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關係協議)與TTIP(跨大西洋貿易與投資夥伴關係)談判進展與動向,全面掌握新一輪國際貿易與投資技術與標準,考慮在適當的時機爭取參加TPP與TTIP協議談判。(執筆:閆敏)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