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20日 星期五

財經 > 新聞 > 國內經濟 > 正文

字號:  

粵津閩接棒上海 自貿區擴容打響“深改”發令槍

  • 發佈時間:2014-12-15 09:38:35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王斌

  粵津閩“接棒”上海 “三張清單”再推廣

  自貿區擴容打響“深改”發令槍

  在日前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上,新一輪簡政放權的具體措施出爐。其中,“依託現有新區、園區,在廣東、天津、福建特定區域再設3個自由貿易園區”的決定引起社會廣泛關注。對此,專家分析指出,自貿區擴容是審批制度改革由點及面的重要標誌,有助於形成更多可複製的經驗,同時意味著深化改革將成為未來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

  粵津閩自貿區獲准

  近日,國務院正式確定了第二批自由貿易試驗區試點名單,此前呼聲較高的粵津閩3地憑藉其優越的地理位置、豐富的對外開放經驗以及優質的現有保稅園區等因素成功入圍。

  國務院常務會議認為,上海自貿區設立一年多來,圍繞外商投資負面清單管理、貿易便利化、金融服務業開放、完善政府監管制度等環節,在體制機制上進行了積極的探索和創新,形成了一批可複製、可推廣的經驗做法。因此粵津閩3地可在現有基礎上,結合地方特點,充實新的試點內容。

  專家表示,這意味著粵津閩將“接棒”上海,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探索更多經驗。上海財經大學自貿區研究中心副主任陳波指出,廣東自貿區主要對準港珠澳,未來在高端金融服務業上將有大的發展;天津自貿區主要對準東北亞,未來金融租賃業有優勢;而福建的自貿園區主要是發展臺海貿易,將促進大陸與台灣地區的經濟合作。

  “第二批自貿區試點的出現不僅將為所在地區經濟的發展提供強大動力,還將進一步提高我國整體對外開放水準。”廣東省社科院宏觀經濟研究所研究員劉品安對本報記者説,中國經濟發展到目前階段,一些原有管理機制對市場化、利用外資、提高效率的束縛作用開始顯現,此次自貿區擴容正是通過“鬆綁”從而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更大作用,釋放經濟活力。

  審批改革由點到面

  自貿區擴容並非是給個別地區“政策紅包”。專家認為,自貿區擴容打響了我國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發令槍,標誌著我國行政審批制度改革開始由點及面地有序推進。

  天津財經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叢屹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指出,上海自貿區經驗的核心,是與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有關的“三張清單”,即法無禁止皆可為的“負面清單”、法無授權不可為的“權力清單”、法有規定必須為的“責任清單”。

  “對於此次擴容,市場期盼已久。政策最終落地,一方面有助於國家治理結構的完善,理順政府和市場的關係;另一方面,擴大試點將幫助更多的經濟參與者在新常態下積累管理市場、應對風險的經驗。”叢屹説。

  數據顯示,上海自貿區試點一年來,已有283個項目落戶,共新設企業12266家,超過了原保稅區20年的註冊總量,就業人數隨之翻了一番。12月12日以前,國務院就已經取消和下放了690項行政審批事項,加上本次會議確定的108項,被取消或下放的行政審批事項已達798項。

  “為適應新常態,中國主動採取了諸如自貿區、取消或下放行政審批等一系列改革措施。因此準確地講,我們是‘以開放促改革’而不是‘以開放倒逼改革’。”叢屹説。

  “深改”是穩增長第一抓手

  新常態需要新動力,新動力需要新活力,深化改革則是激發新活力的關鍵一環。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要通過建立、規範政府權力清單、責任清單和打造公開便捷服務平臺,構建激發企業活力的長效機制,給市場讓出更大空間。

  專家認為,成功的“深改”將成為經濟增長的“穩定器”。“新常態下的經濟與過去相比,不再僅僅關注經濟增長速度,更重視經濟發展品質。”劉品安認為,隨著改革進入深水區,一些關鍵領域的深層次矛盾將得到根本性解決,中國經濟的“質”和“量”均有望在改革紅利的帶動下“比翼齊飛”。

  叢屹表示,從近期數據看,世界經濟復蘇乏力及國內勞動力成本提高使得以傳統加工貿易為重要經濟引擎的中國面臨較大壓力,自貿區試點、簡政放權等一系列深化改革措施的持續發力將大大推進中國市場與國際接軌,營造良好的創業及創新環境,鑄造經濟增長的新引擎。

  “對中國而言,新常態的真正含義是經濟結構的調整與轉型升級,朝著創新型、高附加值等方向重塑産業結構、區域結構和貿易結構。深化改革恰恰是向制度要潛力,最終形成一個高端、高效、可持續的經濟基礎,從而為經濟的穩定增長提供持久動力。”叢屹説。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