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幣政策更注重鬆緊適度 降準最佳時間窗口未啟
- 發佈時間:2014-12-12 01:15:09 來源:經濟參考報 責任編輯:曹慧敏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12月9日至11日在北京舉行。習近平在會上發表重要講話,分析當前國內外經濟形勢,總結2014年經濟工作,提出2015年經濟工作的總體要求和主要任務。李克強在講話中闡述了明年宏觀經濟政策取向,對明年經濟社會發展重點工作作出具體部署,並作總結講話。
會議指出,今年以來,面對複雜多變的國際環境和艱巨繁重的國內改革發展穩定任務,我們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全面深化改革,保持宏觀政策連續性和穩定性,創新宏觀調控思路和方式,有針對性進行預調微調,紮實做好各項工作,實現了經濟社會持續穩步發展,全年主要目標和任務可望較好完成,經濟運作處在合理區間,經濟結構調整出現積極變化,深化改革開放取得重大進展,人民生活水準提高。同時,我國經濟運作仍面臨不少困難和挑戰,經濟下行壓力較大,結構調整陣痛顯現,企業生産經營困難增多,部分經濟風險顯現。
會議要求,面對我國經濟發展新常態,觀念上要適應,認識上要到位,方法上要對路,工作上要得力。要深化理解、統一認識,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中央認識和判斷上來,增強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自覺性和主動性。要堅持發展、主動作為。世界經濟仍處在國際金融危機後的深度調整期,明年世界經濟增速可能會略有回升,但總體復蘇疲弱態勢難有明顯改觀,國際金融市場波動加大,國際大宗商品價格波動,地緣政治等非經濟因素影響加大。要趨利避害、順勢而為,防範各類風險。
會議指出,2015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關鍵之年,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開局之年,也是全面完成“十二五”規劃的收官之年,做好經濟工作意義重大。
11月CPI創5年新低,有了通縮的風險,降準的呼聲就來了,最快周內降準的言論喧囂塵上。看起來是有道理的,尤其在前一陣降息之後,降準是肯定要降的,只是該不該現在的問題。
降息和降準,終極目的是讓寬鬆出來的錢流入最需要它的實體經濟。上次降息的效果怎麼樣,估計大家已經有所耳聞。據説管理層都憤怒了,又拍桌子了。他們調查了下情況,發現降了息,這些實體經濟還是都拿不到錢。甚至實體經濟自己都不願意做實體了,別説拿不到錢,就算拿到了錢也是投入股市了。
問題出在哪呢?為什麼無論如何錢就流不到實體流不到中小企業呢?關鍵就在商業銀行。這些銀行把錢都幹嘛了呢?能到股市的就直接到了,直接到不了的,也要千方百計地繞一百個彎去股市。
如今,還有哪家商業銀行傻到要去向中小企業放貸呢?別説股市了,橫在中小企業上頭更有意思的項目多了去了。今年的財政政策投入依舊巨大,儘管沒有聽説政府進行幾萬億投資,但是高鐵、核電、特高壓、水利、環保等缺位的大型項目實際上並沒有減速,如今是“結構性大投資”時代。這裡面就涉及一個問題,既然國家支撐的項目沒有進入稀缺狀態,那麼尚能溫飽的商業銀行,就沒必要也就更不願意去啃中小企業這些並不好吃的骨頭。
財政項目的虹吸效應,成為抑制中小企業融資的關鍵問題。在這種背景下,商業銀行不到餓死的邊緣,就不可能動腦筋去考慮如何貸款給中小企業。
當然了,商業銀行也不是真能這麼瞎折騰胡作非為,至少也得給監管層一個交代。畢竟中國的商業銀行體系跟美國不一樣,商業銀行是要聽話的,連行長都是任命制的。所以監管層還是有權力強制其放貸給中小企業的。
這個時候,稍微“有點腦子”的商業銀行,就玩出花樣來了。上個季度開始,整個商業銀行體系乾脆連存款頭寸都開始下降了。商業銀行擺出了一副“沒錢怎麼貸”的無辜臉。你監管機構再有權力,我現在連存款都少了,你總沒法逼我放貸了吧?
説到底,中國銀行業根本不是沒錢,而是不願意貸款。要是真的銀行缺錢了,那麼央行當時就首先是降準而不該是降息。當時降息並不是央行的妥協,降息是給需要資金的實體經濟以信心。壓低整個社會的融資成本,這才是關鍵。
只是問題來了,降息之後到現在,實體經濟還是貸不到錢,效果還是沒有很好體現。終歸的問題是,其他方面還沒有理順,你再寬鬆再降準也沒用,錢還是流不到實體經濟。
所以,必須要把商業銀行的那些口先給堵住再説。還沒堵住之前,就再來個降準,那真是剛好繼續去助推股市了。股市只會更瘋狂了。
國內幾個重要部門最近都不好過,尤其是央行。此前的全面降息實際上成為了引爆本輪藍籌行情的一個關鍵。央行心裏是挺苦悶的,原本打算借著降息來壓低全社會融資成本促使資金涌向企業,而最終的結果是,股市成了吸納資金的池子,企業該沒錢還是沒錢,社會的成本反而被抬高。雖然怪不得央行——A股本身太便宜了這是歷史原因,但明擺著的問題是,央行必須要面對這個狀態:後續繼續釋放流動性,不可避免地股市會成為進一步吸金的海綿,但是停止釋放,意味著下游的不少企業很可能熬不過明年。
總之,降準肯定是要降的,降息也還是繼續會有的,只是眼前降的話,效果不是特別好。